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在笔者看来,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基础是建立第三支柱养老金账户制模式。
从世界范围看,第三支柱养老金主要有账户制和产品制两种发展模式。账户制模式是指个人参加第三支柱养老金以专门设立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为基础,该账户承载了产品申赎、税优扣缴、待遇申请等第三支柱养老金运营全过程。
具体来看,账户制模式具有如下特征:一是选择性更宽。账户制模式把税优政策赋予账户层面,个人可以使用账户资金自由配置金融产品,不仅简化了税务流程,更赋予了个人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二是便携性更强。账户制模式以个人为基础,当个人跨行业、跨区域流动时,账户可以随个人流转。此外,账户制模式以账户为纽带,把资金流和信息流统一起来,使养老保障二、三支柱顺畅衔接成为可能,提高了制度设计的灵活性。三是透明度更高。账户制模式把客户信息集合在统一的账户平台上,并与社保、税务和金融监管部门信息系统对接,有效提高了投资运作的透明度,为个人投资者和金融监管机构实施投资监督提供了便利。四是激励性更大。账户制模式下产品交易、待遇申请等和税务处理无关,这就避免了税收规则与金融规则叠加带来的复杂问题,提高了税务操作便利性,更好发挥税优政策的激励作用。
由于上述特征,账户制模式成为世界先行国家的主流做法。近期,人社部表示,我国将建立以账户制为基础的养老保险第三层次制度模式。2018年以来我国开展的个人税优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基于产品制的框架开展,下一步将加快向账户制发展模式转型。
笔者认为,账户制模式的架构体系应该涵盖四个重要方面。首先是统一的个人养老金账户。该账户有两个特点:一是“唯一性”,指每个客户只能拥有一个养老金账户;二是“封闭性”,指账户内资金除死亡、重疾、出国定居等特殊原因外,不得提前支取。
其次是开放的第三支柱制度设计。一方面,支持多支柱转换。灵活的转账机制是发达国家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特征;另一方面,支持多产品选择。各类金融机构提供的银行理财、商业养老保险、基金等合格金融资产都可以成为第三支柱养老金的投资产品。
再次是灵活的财税激励政策。先行国家针对民众税率预期等差异,对缴费、投资和领取等不同环节实施税优政策。同时,实施财政补贴政策。针对低收入群体因收入达不到起征点而无法享受税优政策的问题。
最后是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一是建立综合金融监管制度。第三支柱养老金是典型的混业经营,必须整合监管力量,形成统一标准和规则的监管体系。二是完善投资运营管理制度。第三支柱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严格数量限制规则,另一种是审慎人规则。严格数量限制规则适合资本市场尚不成熟的市场环境,缺点是妨碍了投资组合的最优化配置。审慎人规则不对资产配置作数量限制,赋予投资管理人更多的自主权。随着我国资产市场不断成熟,对养老金的投资限制将不断放松。三是规范合格机构准入制度。监督金融机构尊重养老金融市场规律,确保养老金融产品满足长期性、安全性和收益性等特征。
笔者认为,账户制模式下,金融业应采取如下应对策略:第一,坚持正本清源,规范养老金融产品供给。要按照“封闭运营、收益稳健、精算平衡、长期领取”原则,在产品设计中体现长期性、收益性、安全性、适配性和便利性。
第二,坚持价值投资,提升大类资产配置能力。一要实施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要在存款、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基础上,积极向同业存单、永续债、优先股、资产支持证券、股指期货等领域拓展。二要提高另类资产和跨境资产配置能力。要规范投资决策流程,遴选优质投资标的,为投资组合提供稳定回报。要通过跨境资产配置规避单一市场风险,降低投资收益波动。三要创新贯穿生命周期的资产配置计划。要创新发展目标日期基金,结合投资者不同年龄段的风险偏好,自动调整投资组合的资产配置,通过“下滑轨道设计”等降低资产损失概率,解决好投资者选择难、配置积极性低等“痛点”问题。
第三,强化科技赋能,提升养老金融服务质效。要把基础做实,围绕数据整合、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数据应用等应用能力建设,集成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打造“数字大脑”,建设金融科技基础支撑体系。要把场景做全,围绕客户全生命周期的养老保障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养老金融服务场景,实现金融科技与业务应用场景快速融合。要把服务做精,借助人工智能手段,综合分析客户基础信息、触点轨迹、行为数据等,精准为客户画像,为客户提供“千人千面”的服务方案。
第四,强化资源整合,打造养老金融生态圈。当前,金融业竞争的重点从渠道、产品等基于金融企业本身的竞争,转向围绕健康养老生态圈的竞争。要以养老金融产品为抓手,整合医疗、医药、医保等服务资源,探索“养老金融产品+健康服务管理”综合经营模式。要加强行业协同,强化产品设计、营销渠道、数据共享、宣传推广、投资者教育等合作,不断拓展合作领域,深化合作层次,实现产品组合化、服务精准化和平台一体化,更好地满足群众融资、增值、传承、保障等综合养老金融需求。
最后,强化风险管控,筑牢安全底线。要严格落实信托管理制度,坚持专户管理、账户隔离和独立核算原则,投资和托管机构都要建立破产隔离的机制。要健全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投资风险管控体系,在决策环节,健全集体决策、分级授权、全过程管理的投资决策机制;在资金运用环节,一手抓制度建设,建立研究、投资、风控三方联动机制,落实好信用风险评估等制度。一手抓科技应用,健全智能风控系统,加强对各类风险的分析监控;在投后环节,加强项目跟踪,及时识别潜在风险,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要严肃公司治理,认真执行信息披露等制度,确保依法合规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