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淀镇围绕“七有”“五性”需求,紧跟时代步伐,结合地区实际,在民生保障工作上下功夫,注重精准对接个性化群体,采取多种形式创新服务内容,用心用情开展深入救助与养老帮扶工作,不断增强辖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养老救助政策兜底与社会资源链接
“大爷您好,我们帮您量一下血压。”在车耳营养老院中,护理人员正在为邢大爷进行日常护理照料。邢大爷衣着干净整洁,满脸笑容地配合护理人员伸胳膊、撸袖子。谁能想到,就在几个月前,邢大爷还处于无家可归、身体功能及精神状况极差的状态。
海淀镇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所长田冉介绍,2017年末,邢大爷被发现在石家庄流浪,经查证老人为海淀镇户籍后被送回户籍所在地,但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在海淀救助管理站暂住。2020年受疫情集中管理和救助站收管政策等影响,老人的住养照料再次成为问题。更重要的是,老人的身体机能已成为失能状态,亟需专业照护人员看顾。
在海淀镇社会事务管理科的协调下,困服所社工前往救助站进行接案,并召开救助联席会议,讨论确定当下能在养老救助方面给予老人的政策兜底后,实地走访筛选海淀辖区内能够满足失能照护、健康管理、康复训练等多种需求的养老机构。“困服所更多做的是资源链接联动,在这个过程中,对上做好摸排信息的反馈,对下做好老人入院之前的信息评估和个人机能评估。”田冉介绍。经过一番摸排、评估之后,老人终于在2020年寒冬到来之前顺利入住车耳营养老院,得到了专业的照料。车耳营养老院院长张文越告诉记者,老人比刚来时的精神状况好了很多,还可以跟工作人员进行简单交流。
养老救助不再仅仅是给到服务对象落实享受的政策,而是在救助中更注重人性化服务,注重与社会服务资源体之间的联动。“在工作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挥社工机构的专业素质,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政府注重做政策的兜底和社会资源的链接,以及服务过程的监督。”海淀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郝凌云表示。
入户服务将养老床位和服务“搬”进家中
郝凌云告诉记者,除了特定的困难群体救助以外,海淀镇更有一些工作的侧重点,比如高龄独居的老人,以及重残人群的服务等。为此,海淀镇根据《海淀区家庭照护床位建设实施方案(试行)》,依托辖区内的养老驿站,为老年人制定个性化服务清单,并提供专业的上门服务,将养老床位和服务“搬”进老年人家中。
居住在柳浪家园的何良佩老人今年86岁,是一位抗美援朝老兵,与老伴一起居住。结合对其身体条件的评估与个人意愿,养老驿站专门为何爷爷制定了每月享受一定次数医疗护理康复的服务规划,由专业康复医师每周上门指导老人进行锻炼。通过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何爷爷的体质增强了,也减轻了伤病疼痛,更免去了往返医疗机构的麻烦。“颈椎、肩膀、胳膊基本都做完了,康复师一到家里就忙着帮我做康复锻炼,感觉挺好。”何爷爷说。
从2020年9月份开始,海淀镇家庭养老照护床位正式开始运营,在2020年疫情严控的大形势下,养老驿站严格遵守防疫要求,向符合条件的高龄独居老人、失能老人等提供满足不同需求的定制化入户服务。海淀镇柳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负责人郑冰告诉记者:“养老驿站以社区为平台,可为周边五公里之内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包括中医康复、居家保洁、理发修脚、代办业务、陪同就医、健康管理等。”据了解,年满80周岁及以上的独居老人,或者空巢、孤寡、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自理老人,每月可享受政府补贴300元额度的居家养老服务。截至2020年底,养老驿站共为海淀镇37位老人进行建档,提供家庭养老服务700余次,累计服务时长1000小时,获得老人和家属的好评。
“‘十四五’时期,对海淀镇的民生保障工作来说,更注重的是点面结合,除了把我们既有的一些民生服务和社会救助政策切实覆盖到全体居民,更重要的是在一些个性化需求的群体方面落实精准化的服务内容。”郝凌云介绍。
下一步,海淀镇将结合党史教育中“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继续发挥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所的作用,提高救助服务能力,同时切实落实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加快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全面构建精准社会救助体系,为辖区老人做好服务,托起幸福养老“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