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北京遇上老龄化,如何破局?
作者:   来源: 搜狐  2021-06-10


  根据近日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七普”数据),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总量为429.9万人,比2019年公布的367.7万人增长了62.2万人,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民建北京市委会副主委黄石松给出上述数据并判断,“北京市于今年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是‘板上钉钉’的事情。”

  52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民建北京市委会、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统战部、北京市老年学和老年健康学会共同举办的“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第3期在人民大学召开,会议围绕“老龄化社会治理改革与创新”为主题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20165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和对策举行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开启了我国老龄工作发展的新阶段。“首都治理热点问题研讨会”选择在5周年之际讨论老龄化社会治理改革与创新,旨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龄工作的重要思想,聚焦首都基层社会治理体制障碍,并尽可能全面的提出深化首都老龄化社会治理改革的政策建议。

 

  突破“最后一米”障碍

  更需以整体性社会治理视角统筹推进

  “参考‘七普’的数据,‘十四五’时期首都北京的人口老龄化还将加速。”北京市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市社科规划办主任张淼的看法与黄石松的判断一致。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战略规划,我国老龄工作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以北京市为例,养老事业财政投入不断增加,养老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然而,依据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最近所作的市场调查发现,在实际运用中仍存在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老人需要整合式、一站式服务,同时消费后维权又是老人面临的一大难题;养老服务商普遍反映市场发育不充分,人力成本高,持续经营困难,急需规范市场;社区老龄工作者表示事多事杂,工作目标不明确,协调工作难度大,资源匮乏,缺乏管理和约束养老服务商的手段……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发挥到最大功效。究竟堵在哪里?

  黄石松认为,这是源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存在“最后一米”的体制性障碍。

  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增速快、养老服务资源匮乏,传统的文化观念决定了大多数老年人会选择居家社区养老的方式,老年人在社区居住生活、参与社会及获取社区服务,构成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

  “从满足居民需求‘公平可及、综合连续、就近就便’的角度看,街(乡、镇)是养老服务的关键点和关节点,也是‘最后一米’的落脚处。因此,必须构建新时代基于街(乡、镇)的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黄石松认为。

  在黄石松看来,“十四五”时期北京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着力点仍然是“补短板、强体系”,必须以整体性社会治理的视角,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就近精准养老服务体系的难点、痛点、堵点。

 

  积极探索实践

  构建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实践

  超大型城市中,一条街道的老年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怎样的景象?又该如何治理?

  八角街道是石景山区人口密度最大、老年人口最多的街道。截至2020年底,辖区常住人口数10万人,其中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2.4万人,占总人口的32%,远远超过北京市平均水平,属于深度老龄化地区,其中三个社区老年人口比例甚至达到40%

  为大城市养老难这一普遍性问题寻找启发性答案,探索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基层社会治理路径,黄石松带领研究团队以八角街道为样本进行调研并进行案例分析。

  也正是基于老龄化程度高的特点,八角街道积极开展幸福养老身边、床边、周边“三边”工程,形成“1+10”养老设施布局模式,以织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就近养老。

  例如,挂牌成立石景山区第一家养老照料中心,截至目前共建成10家养老服务驿站,还有3家居家护理服务单位,3家家政服务单位,养老服务供应商达到16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3家。八角街道已经成为全区甚至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排头兵和领头雁。“刷脸”就餐,配备信息机,成立呼叫中心……八角街道多年来持续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形成示范引领服务升级,2020年入选为国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街道。

  黄石松认为,新时代八角街道“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是以老年人为中心,以街道为平台,以社区为基本单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性、社区的主体性以及社会力量的协同性作用,整合辖区内各种涉老资源,实现公平可及、整合连续、就近精准、医养康养融合服务,构建多元主体的共建共享共治生态。

  “我们要尊重老年人的主体性,促进老年人功能发挥、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要特别注重老年友好宜居环境的建设,全面融入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基于在石景山区八角街道老年友好社区建设的基层调研,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研究员伍小兰认为,当前我们在社区居住环境方面还存在不少不适老、不宜居的突出短板和历史欠账。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建设要强调生活居住环境对老年人身体机能退化和社会交往能力减弱的弥补与支援,通过社区住宅楼宇及户外建成环境的适老化改造,让老年人出得了门、下得了楼,行得了路。

  针对有记者提出的社区改造会不会产生一定的社会负担问题,伍小兰回应道:“社会的最大损失不是对于促进健康和促进功能发挥而产生的支出,而是不及时进行适当的改变和必要的投资而可能失去的重大机会和利益。”

 

  人口老龄化还将加剧

  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总体看来,比对全国各地“七普”陆续公布的数据,研讨首都北京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超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而为中国应对老龄化问题提供政策参考,实则迫在眉睫。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问题将是‘十四五’时期首都发展的工作重点。”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在致辞中强调,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老龄化社会治理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积极构建由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的老年工作新格局,坚持首都发展为统领,牢固树立首都意识,着力推动首都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中共北京市石景山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彭玉春说,这次会议选择石景山区八角街道作为案例,经过深入一线社区居家的全方位、立体化调研,提出了基于街道的新时代“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的思路,对于破解老龄化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的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有效路径。

  张淼对本次论坛的开展给予了更全面的肯定。他表示,此次研讨会围绕老龄化社会治理这一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如何建设首都”贡献知识智慧和凝聚社会共识,充分发挥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发挥了首都高端智库的智力优势,推进了“产学研用结合”、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相结合,是更好推动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