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泉州市民政部门多措并举多元化养老成就“最美夕阳红”
作者:   来源: 泉州晚报社  2021-07-01


  老有所养,乡镇敬老院服务升级

  每天6点起床做早操、7点吃营养早餐、8点半参加文娱活动、11点吃午饭话家常、15点看电视读书报、21点就寝……这是泉港区中心敬老院82岁老人陈荣妹每日的作息安排。“在这里每天都过得既充实又快乐。”陈荣妹笑言,过去自己一个人在家,常感觉孤单寂寞,来到这里既交到了许多朋友,还得到工作人员的悉心照料,“到敬老院不到两年,不仅身体状态变好了,心情也跟着好起来了。”

  据了解,以这家敬老院为家的老人有140多位,年龄跨度在80岁至90岁之间,入住率已达到100%。该敬老院院长洪明惠介绍说,如今敬老院的硬件设施已有显著升级,室内不仅配备有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一体教室、书法室、手工室、棋牌室、舞蹈室,同时院内还设置有分药房、理疗室、处置室,为每一位长者的健康保驾护航。为了“让躺着的老人坐起来,让坐着的老人站起来,让站着的老人走起来”,在室外,该养老院还配备有划船器、棋牌桌、腰背按摩器、腿部按摩器等康复健身设备,同时设置有健身器材、儿童乐园、羽毛球场、怀旧馆,小型升旗台、门球场等,以供老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户外活动。

  让老人吃得好还要吃得健康,该养老院每周订制一份详尽的长者食谱。同时为让没有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也能“在家门口”吃上热乎可口、营养丰富的饭菜,该院还特别增设了长者食堂,既通过供餐、配餐服务,解决辖区众多老年人的就餐难问题。通过提供送餐服务,让行动不便或有用餐需求的老年人在家也能享用新鲜营养的餐食。据了解,今年泉州市还将依托现有的养老机构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具有供餐、配餐、助餐功能的长者食堂20个。

  泉港区中心敬老院仅是泉州市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正如泉州市民政局养老科所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泉州市已建成98所乡镇敬老院,社会化运营比例77.6%。在实现一乡镇一敬老院的同时,泉州也在原有乡镇敬老院的基础上通过改扩建等方式,打造出了18所集机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今年将继续打造14所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不仅如此,目前泉州市的2055个行政村还建成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农村幸福院、村级敬老院)、老年灶、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设施2186所,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文化娱乐、集中用餐等服务。随着这些养老机构的落地生根,不仅为满足乡镇养老服务需求奠定了可靠的基础性支撑,也在无形中推进着泉州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

 

  老有所护,“互联网+智慧养老”开拓新模式

  不离开家,不离开家人,不改变几十年来养成的生活习惯。为满足老年人“养老不离家”的需求,多年来,泉州市民政部门在“以人为本”的居家养老模式探索之路上风雨兼程。

  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能享受吃、住、玩的优质养老服务,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不是空谈。近年来,泉州市众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应运而生。

  日间照料室、康复室、长者食堂、棋牌室、阅读区……现在走进丰泽街道迎津社区的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就会发现这里配备有完善的服务设施,从餐饮照料到娱乐休闲,老年人所需的服务一应俱全。“社区服务就应该做到百姓的心坎里。”该照料中心负责人、泉州温晴养老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王诗坤介绍说,正是立足于社区老年人居多这一特点,该照料中心便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将综合性养老服务嵌入到社区,围绕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基本需求,去配置相应的功能性设施、适配性服务和情感性支持,让处于深度老龄化的城区具备持续照料能力,并让生活在此的老年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实现原居安养。

  现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一民心工程早已在泉州多点开花,老年人在社区就能和一群相识的同龄人一起享受生活。据泉州市民政局养老科统计,目前,泉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91个,36个街道和重点乡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覆盖率达100%,为本街道和乡镇行动不便、不能完全自理、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日托、短托、长托养老服务。

  以丰泽区为例,如今开设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东涂社区、霞淮社区、迎津社区等,都在为长者们提供有长期照护、护理、康复及医疗上等贴心服务。这些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同时为老人提供多样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如品茶会友、欢乐合唱团、养身讲堂、手指操、习书法等,并通过这些活动,给老人制定作息、锻炼、文娱等方面的详细计划。现今,丰泽区内多数高龄长者居住区域已逐步形成辖区内15分钟健康养老生活圈,这些位于社区内的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正在一步步实现让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们,既能在家中获得生活照护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等服务,也能在家门口服务站点中获得基本的生活照料和互助式养老服务。

  随着泉州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街道、社区逐步普及,众多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不断延伸服务内容,如聚焦失能、失智、高龄、独居等有刚性需求的老年人,为他们提供长期照护和社会支持服务,或为老年人提供健身辅导、智能体感宣泄、身体机能训练、慢病运动干预等服务,又或设立养老顾问服务点,面向当地老年群体提供政策咨询、资源链接、个性化养老方案定制等服务,打通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最后100米”,形成一个长期战略性的社区居家养老解决方案等。

  在观影室里看电影、在书画室内挥毫泼墨,在健康管理室测量血压、在休闲区打乒乓球……依托于首个“物业+养老”项目在此落地,如今生活在洛江区三盛·四季公园一期的老人们,足不出小区,也能享受到了各种养老服务带来的便利。“物业作为小区‘管家’,开展养老服务有天然的优势,也更能获得小区居民的信任。”该小区物业负责人吴淑玲介绍说,“物业+养老”模式作为一种全新居家养老模式,在泉州现正处于起步阶段,为此,物业也在尝试以不同方式为老人们提供所需服务,如完善、提升适宜老年人生活的小区硬件配套,或是定期组织老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休闲活动,为小区内老年人提供建档、巡访、助餐、理疗保健等服务,以及通过整合周边各类优质资源,构建“怡、康、养、护”的精准服务体系等方式,把关怀切实践行到日常养老服务中。

  现今,泉州不单探寻出了社区养老、物业养老等多种居家养老模式,也建立起了“虚拟养老院”的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互联网+智慧养老”模式,让老人们在家安心养老成为可能。据了解,早在201410月,泉州市民政局就在全省率先搭建了市级居家社区养老综合性信息化平台,以此为特困失能、低保、空巢及失独老年人群体购买居家信息化服务和实体援助服务。立足于此,泉州成立的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还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着重建立紧急救援系统,为老人建档录入系统,老人通过带有“SOS”一键呼叫功能的老人手机终端直接联系呼叫中心。截至今年6月底,该服务平台已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已达78235名。对此,泉州市禾康智慧养老服务中心总经理洪月辉介绍说,如今泉州还打造出了“居家上门服务+社区设点照顾+网络智慧平台+精准养老供给”的全新养老模式,通过互联网把线上预约与线下上门有效链接,实现了老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紧急救援、医疗保健、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

 

  老有所依,“医养结合”破解老人就医难

  近年来,泉州市民政部门也大力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携手合作,目前泉州市医养结合养老机构已达7所。如今,泉州不仅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务室、卫生所、护理站等,鼓励医疗机构到养老机构设置诊疗延伸点。同时,根据养老机构入住老年人在就医、护理、康复等方面的实际需求,我市也通过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来开展多种形式的协议合作。据统计,截至202012月底,全市164家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老年人康复护理覆盖率100%,社区养老服务机构与基础卫生机构签约率100%

  今年5月,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园长者体检日到来,泉州江南老年颐乐园的老人们不必舟车劳顿,仅是在园区内就体验到了由泉州江南医院医护人员提供的专业体检服务。“以前看病、开药、体检,总是要离开园区,费时费力。现在医院就在养老机构里,就医变得十分方便。”已在该园定居6年的柯木桂现已93岁,在他看来,如今只需下楼就能寻医问诊,既便利又快捷。

  “我们每年都会对园区中的老人进行全面体检,同时日常还会对老人们身体状况的监测、记录、存档、治疗等,老人们在园区内就可享受专业的医疗服务、医保支付。”江南老年颐乐园的管理者、尚善养老管理公司负责人曾艳红介绍,随着泉州江南医院分院落址在园中,现今园中已配备急诊科、预防保健科、内科、外科等,并配备有放射科、层流手术室、药房、检验科、影像科、输液厅等科室,医护人员能够全天候为老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同时,园内还设置了适老扶手、无障碍通道、电梯、休息椅让长辈们可以舒适而有序地等待就诊,并也开通了医保通道,以多管齐下的方式,让就医不再成为老年人的烦恼。

  鲤城区兴贤医院则设立康复养护中心、惠安县德诚医院开办了德诚如家护养院等,其中于2017年创办的泉州兴贤医院医养中心,正是借由“医养结合”为主要的服务模式,为长期卧床或因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病患者提供医疗、护理、托管、康复等服务。自创办以来,该医养中心收治了不少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大部分年龄在80岁左右,该中心亦对这些特殊的老人提供了更为专业的照料服务,如每个房间都设有中心供氧系统、电子呼叫系统、护理,独立卫生间、中央空调、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不仅如此,在日常照顾方面,该中心还配备了专业的护理人员为老人提供24小时全托护理服务,并每周对护理人员培训,让护理工作更加专业化、规范化。除此之外,该中心还配备有健康营养师,有针对性地为特殊需求老人提供专供饮食,并对入院老人进行特长爱好等方面的专业评估及建立完整的入院档案,以此让居住于此的老人们既能治好病,也能开心地养老。

 

  老有所乐,关注心理慰藉文娱社交

  过去的养老模式是以生活照料为主,现在,泉州市民政部门致力于推动建立现代化综合型养老模式,在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的养老服务同时,也更关注老人们的心理慰藉、文娱社交等需求。

  2019年冬季,有100多位老人组团从江苏来到洛江区龙人·伍心金秋家园,这些年龄在60岁至80岁之间的老人们在此开展了为期3个多月的“旅居”养老。“既能到暖和的沿海城市过冬,又能享受五星级的养老服务”,在洛江区龙人·伍心金秋家园园长连丽群看来,这一种在泉州开展的“候鸟式”的新型养老模式,近年中已开始成为了不少来自河南、河北、上海、浙江等地区的老人们所青睐的养老方式之一。不仅如此,如今在泉州,包括金秋家园在内的许多养老机构,都特别设立了老年大学分校,并为之配备有多功能教室,日常通过远程教学、由经验丰富的老师现场教学等方式,去带领老人们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活动。除此之外,也通过开展心理疏导、法律咨询、养生知识培训等服务,去为老年人们的精神所需提供支持。

  “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端午节包粽子、做香包,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居家养老变得更有活力。”在王诗坤看来,伴随社区养老、物业养老等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满足了老人们的文化生活所需。在一些养老机构、养老院中,不少长者们也因参与到丰富的文娱活动中获得了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的提升,如泉港区中心敬老院,设立了五子棋协会、象棋协会、麻将协会、扑克协会、书法协会、阅读协会、读报协会、电影协会等多个兴趣协会,以供老人们选择参与。此外,通过常态化举行手工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棋牌比赛等各类活动,不少照料中心、养老院等养老服务设施也在充分挖掘老人在才艺表演、手工制作、书法绘画等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乡镇敬老院、照料中心还通过邀请志愿者、社会组织、爱心企业与老人开展互动活动,组织老人短途郊游、讲学等,也在无形中进一步重新构建老年人社交体系,让其养老生活实现了“老有所乐”。

 

  老有所安,全方位推进多元化养老

  据泉州市民政局养老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泉州市60周岁及以上本地户籍老年人口114.04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总数的14.88%。其中,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4.1%。百岁老年人有477人,其中年龄最高的109岁。

  近年来,泉州市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平台、养老机构为补充”加快构建现代养老服务体系。据泉州市民政局养老科方海涛科长介绍说,现今,泉州市不仅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兴办养老机构,同时,针对一些辖区老年群体多、养老需求大等实际,也加大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项目建设,并引入企业实体化运营。据统计,截至202012月底,全市共有注册登记经营范围包含养老服务的企业达351,涉老类社会团体共有901家(市级15家,县级886家),民非企业39家(市级10家,县级29家)。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培育,泉州市如今也先后涌现出一批连锁化、品牌化机构,与此同时,泉州市还通过支持养老服务组织进社区、扶持居家养老服务站运行、优化养老服务供给、培育养老服务市场、减轻养老服务税费负担等方式,也在一步步地持续推进养老服务市场活力提档升级。

  此外,为了更好地服务老人,让身处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等养老服务一线的中心工作人员能帮老人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近年来,泉州市积极组织免费培训、职业教育等,着力培养养老服务专业人才。仅在2020年,泉州市就组织开展了2次护理员、2次院长培训和1次职业技能大赛,并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护理员进行奖补。各县(市、区)均开展护理员培训,2020年全年已培训护理员达3607名。

  从满足中高端养老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到便民利民服务普惠的社区老年人照料服务中心,泉州市为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服务需求而打造的高效养老服务圈已经逐步成型。接下来,泉州市还将积极探索长期照护险,并整合优质资源,加快补齐软硬设施短板,打造便民高效的养老服务圈,全方位推进提升本地居民多元化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老年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真正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护、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