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产业 > 动态
老年人成流量“韭菜”,互联网该如何表达“善意”
作者:   来源: 新华日报  2021-09-13


  家住南京刚过完65岁生日的吴阿姨,最近有些苦恼,她向儿子抱怨:“为什么我的手机上,全是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自从去年在儿子的帮助下,在手机里安装并注册了多个视频APP,吴阿姨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一天的大多时间里,她都在玩手机,广场舞视频是她“点赞”最多的类型。但近几个月,她明显感受到,一些低俗的视频被频繁地刷出。

  在吴阿姨抱怨的同时,自媒体人刘京正在微信群里跟朋友们感叹:“你们也别觉得土,做‘土味视频’真能赚钱,关键是摸清套路。”他还表示,自己入行有些晚了,做得早的一个月赚十万轻松,不过就是不知道这波“红利”能吃多久。刘京提及的“红利”,实际上就是依靠老年人获取的流量,他告诉记者,目前各大短视频APP上,有很多内容被年轻人嫌弃,却是“收割”老年人的利器,并养活了一大批“做号”的人。那么,老年人为什么会在互联网上成为流量和“韭菜”,他们如何一步步陷入“做号”者布好的局,我们又该为老年人提供怎样的上网环境?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做号”月赚数万,老年人爱看的视频是门“好生意”

  据吴阿姨回忆,第一次接触到“土味视频”,大概是今年过年的时候,当时身边的同龄人,都在用微信拜年,自己也就转发了。所谓的“土味视频”,是流行于互联网的一种调侃,泛指那些画风浮夸、内容庸俗的视频。其中,符合老年人审美的祝福视频,搭配着“五毛钱”特效,且号称具备发财辟邪等属性,更易被年轻人表示“辣眼睛”。

  “当时我转发的视频,确实是祝福大家身体健康的,我记得还有观音菩萨在视频里飘着,寓意很好。”在发现还有这种祝福方式后,吴阿姨开始习惯性点开此类视频并且频频转发。“不知道为什么,一直都有新的视频出来,我反正就是点开、转发,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是为了大家平安。”吴阿姨说。

  当然,吴阿姨并不知道,自己已经“上套”了。“最开始,都是这样引流的。”刘京虽然主攻方向不是祝福类视频,但是他自认为自己的视频对老年人更具吸引力,尤其是那些有点知识储备、热衷政治军事话题的中老年男性。记者点击了他发过来的几个链接,确实吸引眼球,标题为“苏联秘史”“最新内幕公开”等,内容往往以苏联、美国甚至已故领导人为主角,极易“引诱”老年人点击并且转发。记者也发现,这些链接的点击量相当可观。

  那么,这些“土味视频”是如何赚钱的呢?互联网独立分析师李辉告诉记者,广告自然是第一笔收入,这也是视频制作者为什么总是“标题党”的原因,因为他们需要“爆款”。而一旦成为“爆款”,各大视频APP都有着成熟的分成模式,制作者就可以通过“流量主分成”拿到广告费。

  记者通过查看一款主流APP的官方数据,发现在该平台上,一个广告每进行一千次展示,就能获得7元左右的现金收益。而根据刘京发给记者的视频点击量,大致计算后一条就能获得上百元的收益,考虑到他每天可以制作10条以上此类视频,其每月所能获得的广告收益已经达到数万元。

  “这也不是新鲜事,早在2018年的时候,就有过某地一个村里,大妈们靠自媒体月入过万的报道,而在短视频时代,这些‘做号’的人,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套路还是那个套路。”在李辉看来,这个套路依然如此好用,互联网巨头们热衷的算法“帮了大忙”。究其原因,是老年人更易陷入算法导致的“信息茧房”,他们越爱点击哪种类型的视频,算法就会有针对性地进行推送,而很多老年人缺乏互联网领域的判断能力,最终导致他们成为被“收割”的流量。

 

  一步一个套路,“私域流量”将老年人引入何方

  “我们做内容是有些‘标题党’,但是内容本身还是有‘干货’的,我们的小编也会天天阅读各类历史书籍。”在刘京看来,自己虽然玩点噱头,但算是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而不像有些人,完全是把老年人当作“韭菜”。“我甚至不认为他们是同行,因为他们是纯粹的骗子。”刘京说。

  之所以被刘京不齿,是因为这些人看中的不仅仅是广告费,而是将老年人视作“猎物”,要进一步“开发”。“将老年人引流至私下,养熟了再下手,是常用的招数。”南京“90后”马杰是一位设计师,也有自己的自媒体平台,熟悉互联网的各种套路,但让他没想到的是,他已经退休的父亲,竟在他的眼皮底下成为被“套路”的对象。

  据马杰介绍,自己的父亲喜欢各类养生知识,也天天看这类视频,本以为就是看看而已,没曾想他却悄悄加入了一个养生微信群,并在里面买了几千元的保健品。一看到产品就明白父亲被骗的马杰,忍不住对父亲的经历进行了“复盘”:

  今年4月,马杰的父亲开始在某平台点击养生视频,这些视频往往以医生的口吻,告诉观众应该如何养生,具体到哪两种菜搭着吃更有效果;5月,他开始成为几个号的粉丝,并且经常点赞、转发它们发布的内容;7月,他加入了微信群,“学习”养生知识,里面有一个自称为刘医生的人,为大家进行科普,并且积极回答大家的提问;8月,刘医生的助理“小王”,和马杰的父亲私聊,表示刘医生愿意抽空了解他的身体状况,而在咨询“是否失眠”“是否经常心悸”等老年人经常遇到的问题后,建议其购买售价1999的“排毒胶囊”,以防止癌变的可能……

  “你看,一套一套的,他们还挺有耐心。”马杰告诉记者,自己也在反思,平时和父亲沟通得不够多,让骗子找到了可乘之机,“其实他们搞的‘私域流量’这一出,是各行各业利用自媒体的常用手法,我父亲年纪大了,并不理解这种商业行为,还以为自己得到了‘特殊照顾’。”

  “私域流量”只是“引流”套路之一,记者了解到,一些视频会故意诱导老年人前往第三方平台。他们利用老年人对互联网的不熟悉,将链接跳转至付费小说网站等平台,再通过花里胡哨的页面设计,在老年人还没来得及辨识的时候,就完成了下载或者付费,从而被“二次收割”。

  “确实防不胜防,很多老年人根本没法招架。”李辉告诉记者,现在互联网开始流行一个“二级电商”的概念,它们和传统电商巨头不一样,就是靠这些新兴的流量端进行获客,然后在自己平台包装出一个非常有“诚意”的产品,吸引消费者购买。“比如宣称祖孙三代都是打锅的,他们用古法打造出一口铁锅,配上视频和文字,极易与老年人产生共鸣,从而引导他们完成购买,但实际上,这口锅的质量要打上问号。”李辉说。

 

  “长辈模式”备受期待,适老化改造还需更深更彻底

  一千个老人在互联网上遇到一千种套路。腾讯此前发布的《中老年人上网状况及风险网络调查报告》中显示,有16.9%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网络传销,有16.4%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理财欺诈或非法集资。另外,还有30.4%的中老年网民遭遇过保健品诈骗,25.1%遭遇过红包诈骗,24.2%遭遇过中奖诈骗。

  高频率的欺诈行为,有着一个大的背景,那就是老年人带来的流量,已经相当庞大。有机构预测,到2021年底,国内中老年人总体市场规模将达5.7万亿元,这也意味着当前互联网行业中老年人经济仍是一片蓝海。而根据《中老年互联网生活报告》中的数据显示,目前,90%以上的老年人会微信聊天,超过八成会在微信发表情或图片、朋友圈点赞、接收或发红包,近七成会拍摄和转发小视频。

  而且,伴随着互联网进入视频时代,大量视频软件兴起,也拉近了更多老年人与互联网的距离——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相比文字阅读,短视频的观看门槛更低,也更易让老年人着迷。这也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收割”老年人提供了绝佳场景。

  另一个略显讽刺的事实是,目前,把老年人视作“韭菜”的行为频频发生,那些针对老年人喜好开发相关产品的正规军,却面临“变现”的难题。主攻广场舞的糖豆APP,可能是老年人最爱的手机应用之一,其官方数据显示,各大平台总下载量已超2亿次。可以说,每一个在广场上跳舞的老年人,都熟悉这款APP。然而,糖豆的赚钱之路无比艰难,受困于太低的转化率,糖豆在2017年就推出的“糖豆商城”,也不得不早早下架。

  “不通过一些极端手段,比如‘坑蒙拐骗’,老年人流量变现是业内难题。”李辉表示,目前,市场还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很好理解,一旦有老人被骗,他在面对正规产品时,也大概率不愿再相信,而且他还会劝阻身边的人。”糖豆创始人张远也表达了自己的无奈:“我们有耐心尝试,会按照自己的理解一个个做相应的产品,但前提还是要建立用户信任,理解用户。”

  显然,让老年人相信互联网的“善意”,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也绝不是糖豆一家企业能够完成的事情。获取老年人的信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本源还在于提供更友好、更安全的互联网环境。

  “但这可能就要动不少互联网厂商的蛋糕,以当前适老化改造中,明确提出的‘严禁出现广告弹窗’为例,又有多少APP能做到呢?”李辉表示。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工信部发文规定适老版界面、单独的适老化APP中严禁出现广告弹窗,提供适老化服务的网页或独立的适老化网站中无诱导下载、诱导付款等诱导式按键。但记者日前下载多个主流APP后发现,适老版界面上诱导性的广告依然无处不在,有一款APP更是出现了红包浮标,吸引老年人点击后“最高日赚199元”。

  “对标已经推出的‘青少年模式’,我期待推出‘长辈模式’来保护老年人,容易被骗不说,我妈现在太沉迷手机了,我还管不住,前几天眼睛不舒服去医院,是医生说了几句才稍微收敛一点。”吴阿姨的儿子也向记者抱怨道。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