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银保监会正式下发《关于开展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允许四家银行系理财子公司在全国四个地区率先开展养老理财试点。
此举意在培育投资者“长期投资长期收益、价值投资创造价值、审慎投资合理回报”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养老需求。
事实上,在2020年底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关于促进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健康发展话题时,就提出了对养老金融的改革要求,明确指出开展业务创新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专业养老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和基金、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也曾公开表示:支持相关机构发展体现长期性、安全性和领取约束性,真正具备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包括养老储蓄存款、养老理财、专属养老保险、商业养老金等,力争通过示范引领,为养老金融全面发展探索出一条新路。
此次出台的养老理财产品试点通知,正是在养老金融顶层设计中,一个重要环节的正式落地。而据了解,由人社部、财政部和银保监会牵头的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相关政策也即将出台。
再加上此前大型商业银行与央企带队的国民养老保险公司入场,届时,养老金融将由银行、基金证券和保险等金融行业同台竞争,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
这也同样意味着,当养老保险全面走向养老金融之时,这一领域将不再是保险行业一度自诩的专属势力范围,曾经的囊中之物将成为整个金融行业群雄逐鹿之地。
结合之前数年,无论是央行的金融稳定报告,还是中保协的《商业补充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研究报告》,无数的政策已经表明了市场对于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期待。然而,保险业在商业养老保险方面的发展一直差强人意,商业养老保险对于肩负起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几乎没什么起色。
一方面是长期以来没有满足社会各界的期望,另一方面则是在更具实力的金融行业接连入局,商业养老保险的自留地都没耕作好的保险行业,面对竞争更加激烈、强大对手接踵而至的养老金融,又该如何面对?
养老金融逐步落地,养老理财冲击保险业江山
根据《通知》内容,从9月15日起,工行、建行、招行及光大四家公司理财子公司分别将在武汉成都、深圳及青岛四地率先开展养老理财试点,试点期暂定一年,单家养老理财产品募资总规模100亿以内。
《通知》对四家理财公司提出了五点试点要求:
一是充分发挥理财业务成熟稳健的资产配置优势,创设符合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养老理财产品,推动养老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积极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
二是建立试点工作领导机制,明确各项职责,加强制度建设,保证必要资源投入,建立与养老理财相适应的治理架构、管理模式、投研能力和考核体系等。
三是严格按照理财业务现有制度和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要求,规范设计和发行养老理财产品,做好销售管理、信息披露和投资者保护等工作,确保审慎合规展业,守住风险底线。
四是结合试点地区情况,稳妥有序开展试点,健全养老理财产品风险管理机制,实施非母行第三方独立托管,引导形成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积极投向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领域,更好支持经济社会长期投融资需求。
五是规范养老理财产品名称使用,持续清理名不符实的“养老”字样理财产品。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配合做好养老理财产品信息登记和清理规范相关工作。
事实上,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保险行业一直以来均以对长期风险的管控能力,在金融行业中形成独特壁垒,保险资金也被资本市场视为最重要的资金来源途径,在世界范围内,保险机构也被普遍认为具备超强的投资与长期资金管理能力。
因此,保险行业也常常标榜,保险机构对长期资金的管控能力与养老资金的属性天然匹配,是最适合经营养老产品的行业,也将养老市场定位为未来最具发展潜力的市场并且纷纷发力。
然而,从此次《通知》内容看,保险行业一直自诩的壁垒似乎正在被瓦解,“创设符合长期养老需求和生命周期特点的养老理财产品“和”“引导形成长期稳定资金,探索跨周期投资模式”两点要求,直指了保险产品长生命周期以及保险资金跨周期投资两大优势。
相比较之下,虽然目前没有具体的产品形态,但银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与认可程度一直都比较高,同时拥有强大的销售网络,加上此次要求对不符实养老产品的清理,更将促使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理财产品诞生,这势必对保险行业的江山造成巨大冲击。
这也意味着保险业在养老领域真正的强敌来了,也再次证明了第三支柱养老保险不再是商业养老保险专属,也说明了商业养老保险未来的竞争对手是养老理财、基金、信托,以及未来可以预见更多行业的养老金融产品。
而对于保险行业来说,这还不是唯一的竞争。
养老保险国家队秣兵厉马,竞争更上一层楼
一个月前,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成立引起了保险圈的触动,这家由多家大型国有银行理财子公司、券商等组成的百亿资本级公司,可谓出生就携带着光环。
总共17家股东中,11家为银行系理财子公司,且持股比例在七成左右,也就是说虽然性质上为保险机构,但事实上还是由银行系来主导。此外,股东中还出现了国新资本、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公司和北京熙诚资本控股三家具有国资背景股东。
就是这样一家备受瞩目的国家队保险机构,却唯独少了头部寿险公司的参与,众多股东中唯有泰康人寿持有1.79%股份。
除了股东成分外,国民养老保险与其他养老保险公司的区别还有一处经营范围的不同,根据公告,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为:
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受托管理委托人委托的以养老保障为目的的人民币、外币资金;团体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个人养老保险及年金业务;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团体人寿保险业务;团体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个人长期健康保险业务;上述保险业务的再保险业务;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保险资金运用业务;与上述业务有关的咨询服务业务;保险兼业代理;经中国银保监会及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其他业务。
其中“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为其他养老保险公司经营范围中不包含内容,据知情人士表示,计划管理业务有别于传统的保险合同,商业养老计划管理应包含生活服务、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等涵盖全生命周期各类涉老系列内容。
相比之下,目前国内已开业的9家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优势不再,当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也并未形成一套独特的商业模式,这些机构多以经营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主。又因为其中大部分为保险集团子公司,业务主要来源又是以团险或者股东资源业务。
也就是说,国内专业养老保险公司在个人养老业务上并未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发展本就不温不火,如今再面临证券、基金和银行的竞争,愈发艰难。
9月23日,国民养老保险筹备组已公开对外招聘,招聘范围包括市场营销和渠道推广、资产管理、精算财务、风险合规审计、信息系统和数字化运营、综合管理及人力资源等六大方向,包括高级管理人员在内,招聘人数近百人。
可以预见,这个养老保险国家对在不远的未来,势必会使得寿险市场对于长期业务的竞争更加激烈。中保协报告中,建议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各类市场参与主体和合格产品设置一定的准入门槛和规范标准,从公司实力、投资能力以及养老金管理经验等方面遴选投资管理人,这无疑会使得没有长期稳定保费收入以及风险管理经验不足的中小寿险公司远离此类业务。
在此等程度的竞争面前,保险行业传统的商业养老保险,是否还能在市场上立足?
突围在即,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早在2015年甚至更早之前,政府监管部门就对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寄予厚望,认为这是保险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无数的预测也表示,未来5-10年,中国预计将有8-10万亿的养老金缺口。
无数的期待与政策支持,以及肉眼可见的养老金缺口,并未换来商业养老保险井喷式的增长,去年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前9个月,全国共实现养老年金保险保费收入551亿元,同比增长32.7%。这与万亿级的市场缺口相比,差距甚远。
2021央行金融稳定报告中,针对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单列了一个专题,点明了我国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发展的现状:长期以来,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重心在第一支柱与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探索起步较晚,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还很不均衡。
报告中也给出了自2018年以来开展税延养老保险以来的保费数据,累计保费收入4.3亿,参保人数仅4.9万人。商业养老保险在中国发展多年,效果甚微。然而,保险行业之外,银行、证券、基金、地产等多行业的养老金融产品动辄百亿规模。
或许也是保险业温吞的发展,这才有了去年底监管部门对养老金融改革的要求。或许也正是此时起,第三支柱养老体系中的养老金融,不再为保险行业专属。
虽然,金融稳定报告中指出了当前国内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三大痛点:税收激励效果有限、手续繁琐,削弱投保积极性以及产品同质化严重。
但仔细回头看,寿险行业的养老保险发展,似乎还是对短期规模的追求。大部分头部企业中,10年期以上新单保费增长十分艰难,3-5年期交费的产品仍是各家公司开门红的主打,而在这一部分,与银行类的养老理财的期限和形态重合,竞争十分激烈。
事实上,很多寿险公司在身体上并未真正意义上将养老保险作为长期经营的重点,这也才导致了长期以来规模有限的增长,防线不攻自破。
那么,保险行业在养老保险方面到底行不行,有没有与入局者分庭抗礼的核心竞争力?其实,在整个人身险市场每况愈下的环境下,很多行业巨头已经着力于将高客与养老业务又进行了自然结合,纷纷开启了养老社区的布局,试图打通整个养老产业链,通过服务等方式触达更多客户。
此外,今年6月起,银保监会还在浙江省和重庆市开展了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国寿、人保寿、太平、新华、泰康6家头部公司获得试点资格,相比以往的养老产品,专属养老保险拥有缴费灵活、投保方便等特征,在消费者最关心的收益上,采取“双账户”管理模式,提供稳健型账户、进取型账户,两种不同的投资组合,在领取方面,也更加灵活。
当然,无论是通过养老社区打通产业链来提升服务,还是通过创新产品来增加吸引力,养老金融最核心的竞争力或许还是要回到最初的投资能力,目前国内的寿险公司在养老领域是否真的如国际惯例一般,拥有防线和壁垒,长期稳健的投资到底如何体现?
若这些都行不通,那保险行业在养老领域又将向何处突围?
毕竟,在各个金融行业陆续入局的情况下,给保险行业试错的机会,肯定不会像之前那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