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居家养老服务消费者不足20%
作者:   来源: 中国经济网  2016-09-13

  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上周末,在社科文献出版社、首都经贸大学等联合举办的《2016北京养老产业蓝皮书》发布会上,《蓝皮书》编委会成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告诉记者,目前,北京正在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占比仅不到两成,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消费观念难以转变等原因外,产业发展水平整体较低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同质化发展让居家养老企业与家政公司形成恶性竞争。
 
  政策倾斜未换得市场认可
 
  日前北京正式披露的民政“十三五”规划中,在首要发展任务养老里将居家养老作为第一项予以提出。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北京将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网络。
  在业内人士眼中,已经接连在北京养老市场上发酵、并受到政策倾斜一段时间的居家养老,照理说应该已经雏形初现,在消费人群中的知晓度也有了初步的普及。
  然而,冯文猛直言,调研发现,整体来看,北京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知晓率、使用率还都比较低,80%的人对这项服务并不了解,正在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人群占比仅不到两成。具体来说,《蓝皮书》举例称,比如老年人对于陪同看病服务的知晓率仅为11%,“较低的知晓率,构成了老年人释放潜在需求、实际使用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要障碍”。
  而在使用率方面,《蓝皮书》列出的20项基本居家养老服务中,仅有小时工、家电维修服务等四项服务超过了10%,而居家养老中相对重点的专业护理等服务的使用率甚至仅0.5%。  
 
  内忧外患“夹击”
 
  “相比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具有更强的个性化和灵活性特点,但相关产品开发的难度也较大,当前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所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内容还相对有限。而且,多、小、散、乱依然是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主要业态,大部分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能力相对低下,缺少具有品牌的企业或机构。”《蓝皮书》主编、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直言。
  “而在客观上,居家养老和相关领域之间竞争激烈,既没有明确分工也缺少有效合作。”冯喜良表示,调研中,多家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都反映,家政公司与它们在业务上形成了恶性竞争,彼此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
  就此,一位居家养老企业负责人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由于北京家政服务出现时间早,目前已经形成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和服务标准等,因此,居家养老企业如果也单纯提供这方面服务的话,包括价格、服务专业度、品牌培育等方面很难对抗得过经验充足的家政企业。“目前,居家养老企业提供的上门服务大多还是侧重于与老年人身体、心理健康等方面相关的,家政服务具有较高的专业性,比如能帮助老年人做简单的术后恢复、按摩等,但不可否认,现在老年人及他们的家人对居家养老服务与家政服务之间的区别还是比较模糊的,在上门养老服务可能价格更高、服务时间更短且不能涵盖家政服务的全部项目时,消费者很难心甘情愿地为服务买单。”该负责人坦言。
 
  巨大个性化需求待挖掘
 
  人口老龄化趋势不可逆,在有效供给整体不足的情况下,未来北京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的巨大潜力毋庸置疑。然而,除了加大宣传力度让市民保证对居家养老服务起码的了解外,改变现状真正为那90%在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关键还是看企业如何补短板,政府如何做引导。
  《蓝皮书》建议,要培育需求导向的专业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从各类调查结果来看,其实在各项养老服务中,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要远远高于使用率”。以中国人民大学此前在西城区调研的一组数据为例,当地老人的上门护理需求率为23.5%,但曾经使用过这一服务的老年人占比却仅有3.2%;康复治疗的需求率是20.1%,但使用率却为2%;陪同看病的需求率为18.2%,但使用率为1.8%。可见这其中,居家养老企业还是有很大的消费潜力待挖掘。
  而对于政府,冯喜良建议,相关部门要强化行业监管和规则制定,健全居家养老服务的准入、退出制度,制定标准来规范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行为,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依法确定使用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的范围。“而且,目前北京在全市统一推行部分老龄政策,在各区的实施情况差异十分明显。”冯喜良表示,所以未来在政策推行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根据各个区的实际情况,给当地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各区自行推行相关政策。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