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养老:优势与困难同在
作者:   来源: 法治周末  2016-10-12

  公开报道显示,2030年北京将达到重度老龄化,户籍老年人口占比将超30%,随后达到超老龄化社会,这一高比例将持续50年以上
  今年6月16日,京津冀民政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北京周边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已经乘着政策的东风,或开工兴建、或投入运营各类养老项目了。然而,目前的政策尝试能否起到有效的作用、过程中又出现了哪些需解决的问题、是否真正能够契合老人的养老需求,都需要时间来证明。
  搬去养老院的那一天,王荣坐在儿子开的车中,不由自主地望向窗外。乘凉的老伙伴、宠物狗、流浪猫,小菜场、便利店、小吃摊儿、修锁师傅、公交站牌……渐次被甩在身后。78岁的她将要远离这片生活了半个世纪的老小区了,而且,是要离开这座城市。“最一开始,心里还是有些不太好受。可想想儿子儿媳带我去看的这座位于河北的养老院,设施环境都还不错,也就让自己去慢慢适应和接受了。”她对法治周末记者说。越来越多的北京老人,选择离开北京,去到异地养老。这个“结论”虽然尚未有数据支撑,然而周边的河北省和天津市,已经乘着政策的东风,或开工兴建、或投入运营各类养老项目了。这些项目大多为围绕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工作规划展开,或将试图缓解首都的养老压力。
 
  只是多一种选择
 
  两年前老伴儿去世后,王荣的一双子女就开始为母亲的养老操心。“他们先是让我去轮流跟他们住,可我不想去打扰年轻人,也折腾自己;又说要给我找个24小时的阿姨,我也不习惯。最后,是我自己提出,要住养老院。”一场寻找养老院的“持久战”开始了。从家附近的二三环之间找起,直到六环。王荣边嘟囔着边用手数着,“当时为找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我自己都打过几十个电话,还不算子女们帮我打的”。结果都让她有些失望——“城里公立的没床位,城外高端的养老机构贵,便宜的又跟家里住的落差太大。”“找养老院不像年轻人租房,不合适了可以随时换,我们老年人行动不便,就想着一步到位最好了。”她说。公开报道显示,2015年北京全市共开业运营449家养老机构,12.3万张床位(含在建),近八成机构位于五环之外。另一组对比数据却是:截至2015年底,北京市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数量为315万人,且平均每天净增500余人。这其中,还不包括在北京随子女生活的非北京户籍老人。显然,仅靠北京一地养老机构的床位供给,养老服务有些杯水车薪。王荣对记者透露,自己原先居住的老小区,如今老人也都逐渐离开,“有的去了养老院,有的和子女一起住了”。政府也早已有了危机感,近年来,三地协同养老的理念被愈发当作京津冀协同发展事业的重点之一。
 
  政策的壁垒需要试点机构先来摸索和打破。
 
  今年6月16日,京津冀民政部门共同签署《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2016年——2020年)》。根据《协议》,三地将统筹建设特色养老服务片区,同时形成“一省两市”养老服务发展新格局,打破京津冀异地养老障碍,打通政策衔接渠道。王荣并不知道自己入住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以下简称“燕达养护中心”),在《协议》中被作为试点单位,参与推动北京市养老政策外延。但她看得出,“这里住的大部分都是北京老人”。“可能大家都跟我的想法差不多吧,这里虽然是河北,可北京现在那么大,也就一点儿都不觉得这里远了。”她说。在燕达养护中心常务副总经理崔凯看来,在这场跨三地的政策尝试中,津冀的养老机构,只是作为诸多养老方式中的一种,“给了北京老人多一种选择”而已。“并不是说北京市里没有好的养老机构,只是……”王荣想了想,对记者说,“住在燕郊,是看过所有中最好的选择。”
 
  北京老人的成本计算
 
  燕达养护中心位于燕郊,即河北省三河市。它的地理坐标被高度概括为“距离天安门广场30公里,距离首都国际机场25公里”。清晨,在东三环国贸桥下乘坐公交车,走高速一路向东,路况畅通时,四十多分钟即可到达。路对面的景致,是颇为惨烈的CBD早高峰。王荣第一次来到燕达养护中心参观,若不是快到目的地时右侧路边的“河北”界牌提醒,她丝毫意识不到已经驶离了北京。“感觉比去怀柔还近啊!就是沿着长安街东边的高速开半小时车,然后拐弯就到了。”她比划着说。第一道心理障碍就这样轻易被推倒。最初,听到儿子极力推荐她到燕郊养老,她还偷偷责怪过儿子“想把她放得远远的”。而最终让王荣下定决心住到这里来的原因是“紧挨着医院”。燕达养护中心位于燕达国际健康城内,据崔凯介绍,健康城包括六大板块,分别是养护中心、医院、酒店、培训学院、医学研究院,以及尚在规划中的医学院。“这样,我就不操心健康问题了。”在东三环内的老小区居住,每次去医院都需要车接送,这里则“步行可达医院”,这让她有些心动。省下不少交通成本。”她说。
  最大的成本预算,当然是住宿费用。燕达养护中心分自理区和半自理区,自理区房间为家居式设计,半自理区房间为宾馆式设计。王荣在这里的自理区,找到了几丝家的感觉。“这里的小房间是一室一厅,和家里装修设计差不多,不会让人感觉像是住进了医院。”再一问价格,“五千出头儿,虽然不低,但还能接受。”“同等的环境和价格,在市里面稍微中心一点的地方,挺难找到的。”王荣说,自己的退休工资有八千多,在这里吃住,足够用了。2011年,燕达养护中心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最初,中心的客户群定位并不是很平民。“我们最初的定位相当高端,包括在华的外国人、在京高端人群、甚至是海外人士。”崔凯对法治周末记者介绍。 然而现实总会矫正预期。第一批入住的老人,就基本不符合最初那么高端的定位,但“全是北京老人”。在崔凯的记忆中,第一年入住老人是五六十人,第二年一百余人,第三年二百余人……“基本是每年翻一倍。”他说。 如今,燕达养护中心的入住率为95%以上,在住老人1500余人,其中98%来自北京。 “作为河北的养老机构,我们在价格上确实对北京老人有吸引力。在这里,自理老人的最小支出是5200元,包括住宿和养老服务,不含餐。吃饭是在自选餐厅,花销也不会很大。”崔凯说。
 
  医保报销是个问题
 
  除燕达养护中心,《京津冀养老工作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中圈定的试点单位,还有河北省保定市、天津市武清区等地的养老项目。比起一些在建或刚起步的试点项目,崔凯说,“燕达的起步算是比较早的”。2013年10月17日,河北省政府与北京市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卫生合作框架协议。其中重点提及医疗服务合作。“当时我们的想法是,让北京的优质医疗资源在燕达落地,包括医疗和临床。”崔凯说。而这,也成为北京老人最终愿意入住燕达的重要原因之一。燕达养护中心所在的燕郊镇,与北京市通州区仅一河之隔。在不少报道中,燕郊更多与年轻人起早贪黑的通勤之痛联系在一起。然而它并非是被当代人发现的地带。三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燕郊“因地处燕国城郊而得名。唐宋以来,借助潮白河码头和京榆古道,一度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如今,因其西部与北京市通州区隔潮白河相望,又是出京必经之路之一,燕郊镇再度热闹起来。燕达养护中心就位于燕郊镇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个开发区属国家级。国家层面对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视,可见一斑。如今,燕达国际健康城已经和北京协和医院、天坛医院、首都儿科研究所等北京医疗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现在的模式,比如和朝阳医院,是我们提供场地、资金和基础人员,医院方面提供技术组和专家团队来负责医疗业务和医政管理。”崔凯说。对于燕达养护中心而言,作为一家成立六年的河北省养老机构,前期最大的困难是投入。“有一个客户来,就得有包括医生、护士、收费处、放射科等几个甚至十几个工作人员为其服务。最初入住的老人不多,但工作人员的开销很大。”崔凯认为,要是想认真踏实地做医疗养老产业,“回收周期会很长,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每天下午,不少老人在养护中心遛弯,或是到活动中心参加各类活动或课程。王荣却更喜欢安静地呆在屋里,“看看窗外风景”。和老人们稍多交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真相”——即使大多数老人都来自北京,其实他们却是来自天南海北。这与燕达养护中心的工作人员相似,从东北到西南。郑清老人来自湖南。一个下午,他独自坐在活动中心的沙发中,划动着摆放在大腿上的iPad看新闻。但最初自我介绍,老人还是会对记者说:“我从北京来。”湖南——黑龙江——湖南——北京,这是郑清老人的人生轨迹。作为退休中学数学老师的他,自从两个儿子都来到北京工作,他也就跟着过来安度晚年。同样是因为老伴离世,让他和儿子们不得不思量这下一步的打算。“这里离我儿子住处不远,他过来方便。”老人没有告诉记者自己的户籍情况,但透露退休工资“由湖南那边发”,加上儿子的帮衬,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压力并不是很大。入住后,郑清老人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还结交了新朋友。然而医保报销却是一大问题:不能实时结算、必须回原籍报销。
 
  希望建设补贴开放
 
  对于郑清老人的这个“普遍性”问题,作为燕达养护中心的负责人之一,崔凯也很着急。他对记者说:“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对接和实时报销。作为试点单位,报销一直是可以的,但老人需要回到北京去报。而且比例和周期都不好确定。有的老人,医保卡报销需要两三个月,这期间他/她又要在这边看病了怎么办?”这个10月起,作为试点单位,燕达养护中心在医保实时结算的探索或将启动。据燕达养护中心工作人员周荣介绍,新设备目前已在调试阶段,10月有可能实现医院医保的实时结算。对于养老服务,燕达国际健康城坚持的模式是“医养结合”。曾有评论称,这种新型养老模式若能推进,将“有效缓解北京的养老就医现状,为庞大的北京老年群体解决养老医疗需求”。“小病、常见病或紧急情况的前期救治,老人们希望能在这里解决掉。如果医保能打通,老人住起来就会更加舒适,不用担心自己老拿着自费的票据来回北京报销了。”崔凯说。然而,新的问题又来了。对于王荣这样的京籍老人,打通医保后,会获得预期的便利;而对于郑清这样的、报销尚在原籍的老人,依然困难重重。“有时候,抢张火车票都不容易。”郑清对记者说,如今上了年纪,他很少回老家了。作为异地养老为主的养老服务机构,燕达养护中心专门设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以倾听入住老人的各类需求和反馈。“作为主管领导,开会议事,我必须参加。”崔凯说,“老人们不会很希望改变,比如入住时间长了,需要从自理区搬到半自理去,老人就不很愿意,因为在心理上觉得自己到了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了,不想离开。”民主管理委员会中,医保也时时被提及。如今探索即将开始,王荣坦言:“这对我以后在这里居住的生活质量,很重要。”然而对于养老机构而言,医保的打通并不会给机构本身带来太多实惠。据崔凯介绍,目前,北京的养老政策及补贴多倾向于“补人头”。“现在的政策是要补贴养老机构,但是具体怎么补,还没确定。现在是河北省只补河北籍的老人,但我们这里入住的大部分是北京老人。”崔凯对这次试点探索的期望很简单——“政策落地越快越好”。他认为,现在的政策“还是有进一步开放的余地”。“养老机构必然要面临设备的更新、房屋的维护等基础设施修缮。建设补贴这一块儿,政策尚未开放。”他又对法治周末记者补充道,“当然,还是要跟随京津冀协同发展大的步伐相适应,一步一步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