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健康养老产业布局规划
作者:   来源: 河南民政  2017-09-28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的决策部署,指导全省健康养老产业科学布局,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7—2020年。
  
  一、规划背景
  

  加快健康养老产业布局建设是推进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构建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举措。当前,我省正处于提质升级、加快崛起的关键阶段,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强化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推动健康养老产业融合化、集聚化、市场化、信息化发展,为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提供坚强持久支撑。
  (一)发展基础。
  1.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拥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3913家,其中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315家、护理型养老机构122家。全省医疗、养老床位数分别达到52.2、49.5万张,比2010年分别增长了85.6%、83.5%。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29个。
  2.产业支撑持续增强。各地围绕推进健康养老产业,培育壮大了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和带动作用大的龙头骨干企业,截至目前各类老年用品企业约560家,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康复辅具、日用品、保健用品、电子电器、药品以及相关研发、培训等为主的老年用品产业体系。
  3.区位资源优势明显。交通条件便利,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成为全国八大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位居全国前列,“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和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立体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自然禀赋优良,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三大山系自然生态景观类型多样,动植物资源丰富,气候兼有南北之长,人居环境良好,为我省发展疗养康复、休闲养生等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4.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出台了《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豫政〔2014〕2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豫政〔2014〕57号)等一系列文件,研究制定了投融资、用地、税费减免、人才培训、医养融合及财政补贴等方面支持政策,初步形成了相互衔接、互为支撑的健康养老服务政策体系。
  同时,我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产业融合度低,集群效应弱,服务模式、业态功能较为单一,尚未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养老产业体系;以提供基本养老服务为主,高端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受市场发展环境、投资回报率低等因素影响,社会资本进入积极性不高;体制机制亟需完善,尚未形成产业发展政策合力。
  (二)发展趋势。总体来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市场空间更加广阔。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规模庞大且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和养老服务需求,使健康养老产业正在成为全球最有希望和前途的朝阳行业。我省老龄人口基数大、增速快,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产业融合更加深入。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高端化养老需求逐渐增多,带动行业龙头企业拓展发展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养老产业逐渐呈现与医疗、地产、旅游等业态融合发展趋势,跨界融合发展正在加速推进。
  服务模式更加智慧。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能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品快速发展,推动互联网与传统养老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各类养老资源优化配置和使用效率提升,满足家庭和个人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健康养老智慧化将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投资主体更加多元。随着健康养老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营商环境将进一步优化,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投资健康养老产业积极性明显提高,地产、保险、医疗等行业市场主体加速谋划布局健康养老产业。
  (三)重大意义。加快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是省委、省政府从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是推动健康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满足健康养老服务需求、释放内在消费潜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加强健康养老产业规划布局,有利于引导各地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吸引优势企业和资源要素集中布局,实现规模发展、有序发展、高端发展;有利于优化产品供给结构,培育新的产品、业态和模式,实现健康养老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发挥示范基地和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探索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健康养老目的地。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推进健康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并举,突出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基地养老,着力完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布局,着力优化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着力推进产业集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以普惠型为主、品质型为补充的健康养老产业体系,推动全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二)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规划引领,充分结合生态、交通、医疗等因素,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分区分级规划建设,促进均衡配置、协调发展,引导相关产业向健康养老产业基地集中布局,推进有序开发、规模发展。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以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和基地养老,创新养老服务和运营模式,着力提升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水平,推进机构养老品牌化、基地养老融合化发展。
  ——因地制宜、特色发展。依托各地资源禀赋优势,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家政、保险、旅游、房地产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彰显不同区域特色的新兴健康养老业态,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增强产业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覆盖城乡、满足多元需求的养老服务设施网络,实现“保障基本、引导高端、体现特色、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居家社区养老。2020年,养老服务设施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60%以上的行政村,全省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000个以上、居家养老服务站点15000个以上。
  ——机构养老。2020年,实现助养型养老机构乡镇全覆盖,全省建设护理型养老机构120个以上,护理型床位达到总床位数的30%以上。
  ——基地养老。2020年,建设形成一批特色突出、优势显著的健康养老产业基地,省级示范基地达到30个以上,培育、引进年营业收入超亿元企业20家以上。
  
  三、社区养老设施布局
  

  围绕满足老年人方便可及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求,加强社区资源整合,统筹推进新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和老旧社区适老化改造,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社区养老服务网络。
  (一)设施布局。综合考虑人口密度、老年人口分布状况、服务需求、服务半径等因素,统筹规划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选址和布局。1.城市地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原则上以“15分钟服务圈”进行服务范围测算,依据居住人口密度、社区居民百户老人等指标进行规划布局。2.农村地区。统筹规划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和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原则上在村委会所在地建设。
  (二)设施类型。因地制宜建设社区(行政村)养老服务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站点。1.社区(行政村)养老服务中心。总户数超过3000户的社区(行政村)应至少设立1处床位10张以上的社区(行政村)养老服务中心,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养老护理员、医护人员等,重点提供生活照料、短期托养、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有条件的可以开展康复护理、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延伸性服务。2.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半径超过500米、行政村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半径超过1000米,应在所辖住宅小区或自然村配建面积不小于2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站点,重点提供日间照料、家政、助餐、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
  (三)建设要求。新建居民住宅区要按照每百户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与居民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并同步交付使用。已建成居民住宅区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按照每百户不低于20平方米的标准补充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出租用于商业活动的,要予以收回,优先用于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标准化配置。每个行政村可充分利用农家大院、校舍等闲置资源至少设置1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
  
  四、机构养老设施布局
  

  坚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统筹推进增量设施建设和存量设施改造,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功能多样的机构养老设施服务网络。
  (一)设施布局。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就医、出行、环境、心理等方面因素,靠近老年人生活居住圈、卫生医疗圈、公共交通圈、文体休闲圈布局建设。1.中心城区。通过规划新增与现状挖潜相结合,适度新增养老设施床位,巩固增加和提高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数量和水平,按每百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3.5床配置。2.县(市)。以规划新增为主,充实完善本地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在充分满足本地养老需求的前提下,承担中心城区转移的服务需求,按每百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3床配置。3.乡镇。以现状挖潜为主,适度新增机构养老设施床位,原则上每个乡镇至少设置1所机构养老服务设施,2020年实现机构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
  (二)设施类型。机构养老服务设施按护理程度不同分为助养型和护理型两类。1.助养型(养老院、老年公寓)。以服务自理老年人为主,具备满足老年人生活起居、餐饮服务、文化娱乐、医疗保健及室外活动等功能,有条件的可以拓展人才培养、行业培训等功能。2.护理型(老年护理院)。以服务半失能、失能老人为主,具备医疗、保健、康复和护理等配套功能,有条件的可以拓展安宁疗护等功能。
  (三)建设要求。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办养老机构以保障型床位为主,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以面向大众的普通型床位为主、适度发展舒适型床位。优先发展为半失能、失能老人及60岁以下重度残疾人服务的护理型床位,兼顾为健康老人服务的生活型床位。新建养老机构通过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等方式,与优质医疗资源结合建设;提高现有养老机构设施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对土地利用率较低或老旧不达标设施进行挖潜改造;鼓励社会力量利用自有用地或闲置的医院资源、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市政设施、工业厂房等建设养老机构设施。
  
  五、基地养老空间布局
  

  根据各地发展基础和区域资源禀赋,与生态建设规划相衔接,规划布局一批特色鲜明、示范带动强的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吸引优质资源要素集聚,促进养老与医疗、保险、地产、旅游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全省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新载体。
  (一)空间布局。以郑州大都市圈为核心,以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明清黄河故道等生态廊道为骨架,以重要生态节点、特色优势资源、交通区位条件等为支撑,加快构建“一圈四带多点”健康养老产业基地空间布局。“一圈”,即郑州大都市区健康养老圈。依托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丰富的健康医疗资源,在保障基本健康养老服务的前提下,丰富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促进多种业态相融合,加快相关支撑产业集聚发展。发挥郑州核心辐射引领作用,壮大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地健康养老产业,形成全省健康养老产业的创新发展区和引领示范区。“四带”,即沿南太行、伏牛山、桐柏—大别山、明清黄河故道等四条健康养老产业带。依托特色自然生态优势,积极发展季节性康养、休闲度假养老、特色养生等服务,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特色健康养老目的地。南太行健康养老产业带,推动新乡、焦作、安阳、鹤壁、济源等市,重点发展峡谷观光、山地休闲、太极养生、森林康养、体育健身和绿色食品生产加工等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打造全国著名的健康旅游休闲产业带。伏牛山健康养老产业带,推动洛阳、三门峡、平顶山、南阳、汝州等市,重点发展高山森林度假、生态旅游、中医药养生、温泉疗养等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打造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康养度假产业带。桐柏—大别山健康养老产业带。推动信阳、驻马店、桐柏等市(县),重点培育山水观光、康复疗养、避暑度假等健康产业集群,打造国家级休闲养生产业带。明清黄河故道健康养老产业带。推动商丘市和兰考县,重点培育观光休闲、养生度假、特色农业等健康养老产业集群,打造全省有影响力的特色生态旅游产业带。“多点”,包含濮阳、周口、漯河等市以及新兴增长中心、特色小镇、重要功能区、功能节点等。依托各节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气候条件、历史文化以及医疗资源,发展各具特色的医疗卫生、康复疗养、养生保健、健康食品等健康养老产业集群,形成一批有较强影响力的健康养老品牌。
  (二)重点基地类型。
  1.医养融合型。以大型医疗或养老机构为主导建设的集医疗、康复、养老、护理、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健康养护中心,重点在城市周边生态优美、交通便利的区域规划布局建设。依托省内外大型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创新医疗、护理与养老融合发展模式,强化中医养生保健、老年病及慢性病、康复护理、调理养生、急诊急救等服务功能,搭建“互联网+物联网+养老”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配套建设适老型养老服务设施,打造以个性化、智能化、医院式护理为基础的高端医养结合中心。推动郑州、洛阳、南阳、新乡、濮阳等地规划布局建设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争创国家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打造国内外医养结合知名品牌。
  2.康养旅游型。依托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黄河、淮河等生态资源优势,在省内旅游度假区、风景区、历史文化名城等生态文化资源富集区域,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养生度假及异地旅居等养老产业,拓展康复理疗、文化体验、休闲养生等服务功能,开发景区森林浴、天然氧吧、竹林疗养等适合老年人的健康养老产品,打造特色鲜明、具有国际水准的候鸟式旅游度假养老养生目的地。推动鄢陵等有条件的地方申建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3.多业融合型。支持各地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重点在中心城市、旅游名村名镇等周边生态、产业基础好的区域,合理划分养老、生态、生产空间,布局规划建设融合产业、文化、旅游、养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养老基地或特色养老小镇,推动休闲疗养、康复保健、健康食品、养老康复用品等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吸引国内外知名房地产企业、保险金融机构等投资建设花园式、疗养康复式养老社区,带动护理、餐饮、医药、老年用品、金融、旅游、教育等多产业共同发展,建设环境优美、服务健全、配套完善、多业融合的高端养老养生居住区。支持郑州、许昌、开封、新乡、南阳等地建设多业融合型健康养老示范基地,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健康养老产业名镇。
  
  六、强化支撑保障
  

  (一)推进医养结合。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构建养老、照护、康复、安宁疗护相互衔接的服务模式。支持公立医院设置老年人医疗康复护理专业科室,提高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老年病科比例,增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支持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对符合规定的纳入医保定点机构管理。结合公立医疗机构改革,促进闲置或利用率较低的医疗卫生资源转型为康复医院、老年医院、护理院或临终关怀医院等。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二)创新发展模式。依托“互联网+”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引进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大力发展集休闲疗养、康复保健、特色医疗、旅游度假等于一体的健康养老服务。通过民办公助、公建民营、企业自建自营等运营模式创新,吸引各类机构和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建立基本养老及保障性服务由政府保底购买、高端个性化需求由市场调配的运作机制,推动政府、用户、健康养老机构、第三方服务商等实现共赢,形成可持续、可复制的发展模式。
  (三)培育壮大企业。支持企业跨领域、跨行业发展,由传统的医药、医疗领域向养生、养老、康体等领域延伸发展,重点在医养结合、中医药、健康养生、智慧养老、康体旅游、保健食品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机构),加快形成覆盖健康养老产业链条的大企业集团。培育一批商业模式新颖、专业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中小微企业群体。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立省级健康养老产业重点项目库,采用年度调整、滚动管理模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强化重大项目对健康养老产业转型发展和新业态培育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医养融合、康养旅游、多业融合、居家社区等领域,筛选一批业态新、影响力强、引领作用明显的重大项目,尽快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示范项目创新发展经验和做法。
  (五)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依托省电子政务公共云平台,整合人口、医疗、社保、养老等涉老信息资源,构建省级健康养老公共服务平台,完善数据库及其分析决策功能,推行网上办事和服务。积极推动各类健康养老机构和服务商之间的信息共享、深度开发和合理利用,深度挖掘与应用健康养老数据。
  (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梳理影响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推动医养结合、居家养老、项目审批、财政支持、土地供给、投融资、人才培养等政策落实,营造良好市场发展环境,推动全省健康养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七、组织实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依托健康养老厅际联席会议,加强部门联动,协同解决养老设施、基地布局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形成规划实施合力。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围绕发展定位和发展重点,编制本地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规划,推动重点项目的落地实施。
  (二)强化市场运作。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规划实施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发挥企业在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中的主体作用,支持企业引入先进理念和创新经营模式,引导企业成为规划实施的骨干力量,推动市场主体行为与规划发展理念协同一致。
  (三)开展规划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动态监测、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建立规划评估制度,引入第三方适时开展规划评估,分析规划实施效果。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健康养老产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展数据统计和监测,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