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湛江男子将78岁母亲送进养老院后玩失踪
作者:   来源: 湛江晚报  2016-08-01

  将老人送进养老机构,支付一段时间的费用之后,就不管不问了,这样的子女有一个共同的称呼—— “甩老族”。某养老机构向记者反应,“甩老”事件不时发生,家属欠费玩失踪,养老机构又不能把老人赶出去,只能贴钱照顾。而一些民营养老机构本身运营就困难,在遭遇这些违背诚信的“甩老”行为之后,不仅维权困难,经营更是雪上加霜。
  记者就此展开调查,揭露“甩老”现象背后不为人知的情节和故事。
 
  负能量:家属欠费玩失踪 院方与老人被甩
 
  25日上午,记者来到赤坎区一家养老院,78岁的刘婆婆坐在窗边,长时间地看着窗外,一动不动。去年年底,刘芬住进了养老院,儿子交了半年的费用之后,在几个月前来探望过一次老人后便再无音讯。半年的费用早已耗尽,刘婆婆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养老院,任凭院方怎样联系,此前留下的联系方式都无法联系到老人的儿子。对于欠下费用玩失踪的家属,院方也十分无奈,只能先贴钱照顾着老人。
  该院负责人告诉记者,如果再无法联系到家属,院方只有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而类似的案例时常发生,养老院与老人家属间上演着追与逃的拉锯战。养老机构倒贴钱养护老人,老年人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打击。
  与这种亲属玩失踪的“甩老”方式相比,情感上“甩老”更让老人心里叫苦。该负责人说,尽管有的家属每月都按时缴费,但是长期不愿意来探望老人。前不久,院里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他离异单身,女儿在广州读大学,平时也无暇顾及父亲。住进养老院后的老人心情很压抑,经常会发脾气,乱扔东西,护工们面对这样的情况也措手无策。虽然工作单位曾有派人来探望,但掩盖不了老人心中被遗弃的感觉。
  “尽管护老院里有护工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但是护工的照看始终代替不了亲情。我们也不能强制亲属过来探望老人。”该负责人摇着头说,不久后这位老人不幸心脏病发,寂寞离世。
 
  正能量:穷男子尽职尽孝 孝道无关乎钱财
 
  与“甩老族”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养老院里不乏孝子典型。湛江市第一中医院护老院郑丹主任向记者讲述了这样的“孝子”故事:几年前,一位男子把老母亲送入院后,每个月总会准时来到护老院缴费,从兜里掏出的大多是一元、两元、五元的一叠叠散钱。原来,男子的经济状况较为拮据,靠每天开摩托车载客赚钱为生,这些散钱正是他在日晒雨淋中辛苦奔波挣回来的,这让前台收款的护士感动不已。平日,男子每次过来探望老母亲的时候也总是关怀备至。“大家看了都十分感动,有时候孝心真的无关乎个人钱财的多少。”郑主任说。
  护老院房间里,衣着简朴的40多岁的张阿姨(化名)正在给床上的老人翻身,“有空没事就来多看看老人家。”张阿姨说。老人身子十分瘦弱,蜷曲在床上一动不动,精神状态日渐衰弱。身为女儿的张阿姨是每逢有空,她都会精心煲好汤给住在养老院的母亲送过去,陪陪老人唠嗑几句,即使如今老人日渐搭不上话也仍然坚持。
  在隔壁床的彭奶奶住在护老院一年多了,今年已99岁高寿,但跟记者聊起天来仍精神矍铄。彭奶奶育有5个子女,膝下共有9个孙儿。她告诉记者,她昨晚失眠了,虽然子女也会前来探望她,但是孙儿已经有大半年都没见过了,她十分想念孙儿,希望他们多来看看自己:“孙儿来看看我,我就高兴。”
 
  各方热议“甩老族”叩问孝道与良知
 
  某养老院负责人:“甩老”现象在养老机构是长期存在的普遍问题,究其原因多种多样,有的迫于生计,经济上承担不起,或没时间顾及老人;有的尽管经济宽裕,但对老人情感淡漠;有的由于多个子女意见不统一,出现相互推脱,不负责任;还有的家属对医务人员不信任,老人一旦有病痛,家属表现出来对医务人员的敌视,和对老人治疗的消极情绪,让医务人员也十分心寒。
  市民李先生: “甩老族”缺失的是孝道与良知。 针对“甩老族”,相关方面应当齐心协力来治理。对于“甩老族”,可以进行道德教化,大多数人是能够迷途知返的。对于那些死教不改、冥顽不灵的人,应当启动法律追责程序。“甩老族”,欠费玩失踪,其实也是不诚信的表现。养老机构可以将其信息交由相应的征信部门,将这些“甩老族”纳入黑名单,让“甩老族”在社会上处处碰壁,倒逼“甩老族”回归道德正途。
  市民杨女士:“百善以孝为先,忙于工作的年轻人尽管没空前往,但一个月打几通电话的时间还是要有的。赡养父母是应尽的责任,子女不能把最起码的责任都丢掉。”由于子女无暇照顾老人、长期在外工作等种种原因,迫使老人只能住进养老院。老年人需要重新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加上没有亲人陪伴,情感落差也会相应加大。老人体谅了子女的苦处,子女也需要更加主动关爱住进养老院的老人。
 
  专家剖析 引导转变传统观念 建立诚信体系
 
  广东海洋大学的心理学廖老师表示,“养儿防老”是中国传统的养老观。老人宁愿独自在家也不愿意被子女送进养老院,因为在大多数老人看来,养老院是无儿无女、或者被遗弃的老人才去的地方。一般说来,在子女把老人家送进养老院前,子女都会对老人进行一定的思想开导并作出一定的承诺,比如说去养老院的好处,会经常去探望老人等等。当子女失信于老人,长久不去探望或者直接“甩老”,老人的“被遗弃感”就会更加严重。
  廖老师指出,让老人摒除“进养老院就是被遗弃”的思维定势,真正让社会认可养老院养老模式,需要多方面配合。首先,家属需要跟老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引导改变老人的传统养老观念,同时也需要对老人守信,作出的承诺要切实履行,这样才能给老人心理上的满足感与被重视感。为避免亲属间的相互推诿,心理学老师建议“亲兄弟明算账”,也就是说亲属要协商好照顾老人的费用分摊、探望的轮值等等,建立一个可行、公平的“契约”。这样的话,老人也能感受到来自每个亲属的关心。
  从社会的角度看,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强,选择养老院养老是大势所趋。未来的养老院不妨从“身心健康”的理念出发,拓宽自身的经营模式。例如针对老年人适应能力弱的特点多做宣传活动,开展养老院开放日,让家属带老人去养老院体验活动,以此吸引老人的兴趣。或者在入院前期开展“半托”服务,让老人家能够随时回家,给老人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养老院的生活,减轻老人心理上的不适与恐惧。这些举措既能让老人逐渐摒弃对养老院的传统偏见,从被动到主动选择养老院养老,又能为养老院的养老服务“擦亮招牌”,达到双赢效果。
  对于子女拖欠费用以及“甩老”的情况,廖老师建议,养老院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在老人入住前充分了解老人是否有退休金、居民养老金,以及子女的经济情况,工作单位等等。同时,政府等相关部门亦可“甩老行为”纳入社会的诚信体系,将“甩老”行为记录在案,继而影响其个人的社会诚信度以约束可能比法律惩戒往往更有效。
  此外,老人们也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养老观。客观来说,去养老院养老的好处颇多,在养老院可以重新结识兴趣爱好相近的伙伴,特别是对于一些丧偶的老人,住养老院更能在精神上丰富他们的生活。老人的生活不应只有家属的关爱,更重要的是老人自身需要有自我的认同感,垂暮之年也可以活得悠然自在。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