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丽英: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优势及转型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2017-04-01

  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核心成员、建信养老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总裁冯丽英
 

 
  站在养老保障体制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具备突出优势,应紧抓战略机遇,为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做出应有贡献。
 
  一、养老保障体制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随着基本养老保险和职业年金相关制度出台,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架构基本完成,将倒逼商业银行相关业务转型,推动银行参与养老金融服务的产品设计和运营业务。
  一是社保存款大迁移,负债市场空间压缩。传统的社保业务是典型的负债业务,在养老保险基金拓宽投资渠道后,现有的社保存款市场将面临急剧“瘦身”,社保存款约70%存在“搬家”的可能,在社保缴费和支付环节上,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同时,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4项管理资格中有3项即受托管理、账户管理、投资管理都与商业银行无缘,可以参与的只有托管银行1项资格,没有给商业银行养老金业务提供更多的机会。
  二是职业年金将促进企业年金市场的发展。为避免出现二次不公平、“并轨”之后再次出现岔路,企业年金将因职业年金制度的出台而加速发展,第二支柱将面临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比翼齐飞的良好局面。商业银行可争取获得更多市场份额,推动养老金业务向纵深发展,提高养老金业务的综合贡献度。
  三是个人养老金市场潜力巨大,方兴未艾。伴随着理财业务的蓬勃发展,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领域积累了相对丰富的经验。对于个人养老领域,可按照个人理财的管理模式,结合企业年金中账户管理技术,开发针对个人养老金产品,实现个人养老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优势
 
  养老金融业务除企业年金业务以外,还包括居民养老金积累、理财、退休后收入保障相关的个人金融服务,以及为养老产业发展提供的投融资、信托、基金等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是我国最早参与养老金制度设计的金融机构,为众多客户提供了养老金管理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养老金管理经验,在六个方面具有天然的突出优势。
  渠道优势。通过商业银行遍布城乡的经营网点、ATM、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可以为社保经办机构和参保对象提供便捷实用的服务,满足参保对象多渠道办理保费信息查询、自助缴费、社保账户余额和保费缴纳明细查询以及待遇领取需求等多方面需求,利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移动互联APP、自助设备等渠道构筑全新的线上和线下代收代付生态环境,利用银行理财带动支付后资金的保值增值服务,不断深化银行与社保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增强客户粘性,巩固市场地位,推动社保业务创新转型。
  客户优势。商业银行拥有数量众多的个人和对公客户,客户群体覆盖社会各行各业,与单位和个人联系密切,能够更加直接快速地了解客户的各种紧迫需求和潜在需求,进而提供充足的银行产品供给。与其它金融需求相比,养老金融需求的基础性、长期性和潜在性影响更深,更容易被客户忽略。商业银行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客户需求促进养老金融市场的发展。
  资产管理优势。养老金是老百姓退休以后的“养命钱”,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是养老金投资的必然要求。商业银行拥有大量的优质资产可以更好地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健康持续发展。在风险偏好上,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理念更适合于养老基金的投资管理。
  融资优势。商业银行可发挥资金融通的专业优势,多渠道加大资金支持,为养老产业链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可根据养老产业项目特征,适当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根据行业特点、发展前景及产业链价值,针对上下游产业链条推进养老产业链融资。针对养老地产、医疗保险等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的行业,由商业银行主导,充分发挥信托、保险等不同金融机构的优势,构建股权合作、股权投资、养老REITs等多种投资模式。
  产品优势。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对大数据的开发利用能力,及时把握养老基金投资国家重大工程和项目的相关商机,跟踪养老金投资股票型养老金产品、混合基金、股票基金的信息,积极参与合作,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和规模。同时,在基本养老金、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之外,要积极引导和满足对公客户在薪酬和福利计划资金管理方面的需求,创新个人客户在养老理财方面的需求,探索“银行版”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即“以房养老”。
  品牌优势。商业银行为提高品牌影响力,可加大在养老领域的公益慈善活动。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银行恪守企业社会责任,始终不忘回馈社会,持续在教育、医疗卫生、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等领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商业银行要多角度、全方位参与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强在养老助老方面的公益行动,对养老产业和服务业提供金融支持,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全面、优质、便捷的养老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的转型
 
  养老金融业务不仅是人口老龄化的迫切需求,也是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商业银行养老金融业务处于养老和金融的交汇点,不论从全社会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角度,还是从商业银行转型发展角度来看,养老金融业务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从养老需求角度看,一是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养老需求。把握未来老龄人口的消费潜力,通过科学的金融安排将消费潜力转化为其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通过向居民提供以养老基金的增值保值为核心,覆盖养老规划、支付结算、生命保险等方面的个人金融服务,引导并释放居民的养老需求,提升其购买其他养老产品的能力,最终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向养老群体和老年群体提供养老金财富管理与咨询、代理服务,开拓并提供养老规划、个人理财、反向抵押贷款、消费贷款等财富管理,退休顾问、健康咨询、法律服务等咨询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医疗预约、家政预约、代缴费等代理服务。
  二是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促进养老金保值增值。从我国实际情况看,将养老金投资渠道由股票、债券等传统市场领域向另类资产延展,是市场发展的迫切要求。2013年4月,人社部已发文明确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商业银行保本理财、信托产品等收录在内,为商业银行拓宽业务提供了空间。下一步,可考虑将非保本理财产品纳入企业年金的投资范围,风险收益管理由市场参与主体自行决策。商业银行在做好养老基金受托管理、账户管理、资金托管的同时,联合基金、信托、期货、养老金等子公司,利用优质资产加大投资管理服务。
  三是探索养老产业信贷资产证券化,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由于养老地产、养老医疗等项目占用资金大、期限长,基于风险分散、增强资产流动性的考虑,可探索对长期、大额养老产业信贷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组合形成标准化的有价证券进行出售。商业银行通过将原本在银行内部凝固了的信贷资产的重新释放,改变了原有养老产业信贷资产流动性差的借贷特性,增强银行资金的运转效率。此外,通过有价证券的市场交易,原来由银行独家承担的借贷风险分散给多家投资者共同承担,从而转移和分散长期、大额贷款所带来的信用、利率等借贷风险。
  从商业银行战略转型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存贷款脱媒形势严峻、流动性管理难度增加、有效贷款需求不足,银行盈利模式从主要依赖息差转向更多依靠资产管理、投资交易收益和服务费收取,养老金融业务是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抓手。
  一是融合相关业务构架,整合养老金融业务板块。在商业银行内部,社保资金、财富管理、融资服务、人寿保险代理、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即“以房养老”等分别隶属于不同的业务条线。加强传统业务与养老金融服务的整合,利用传统业务服务优势和渠道优势,引导对公和个人客户的养老金融需求,提供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拓宽服务范围,形成养老金融产品体系。利用好现有在客户、资金、渠道等方面条件,顺应客户需求变化,推陈出新产品和服务是当务之急。要充分利用综合化金融平台布局优势,深化战略协同,抓紧拓宽养老金融业务范围。
  三是推进公司化转型,弥补集团投资管理牌照缺失短板。采取“公司化”运作将能够充分赋予养老金业务人权、财权和资源配置,使财务核算更加清晰,全面提升现有养老金业务资产管理和客户服务水平,为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撑。
  四是加快养老金融人才储备。养老涉及银行、投资、税务、遗产、房地产、医疗保健等诸多复合领域,人才储备特别是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从人才结构上看,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具备先发优势,可为养老金融业务发展提供及时的专业支持。为了促进商业银行的人才储备,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行业协会也可考虑采取相应措施,加强政策对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引导性作用。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