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中的数字鸿沟与数字赋能
作者:   来源: 齐鲁壹点  2020-09-11


  老年人在技术采用方面虽然晚于年轻人,但他们仍然有能力去适应技术的更迭和未来的信息社会。

  在社会老龄化与数字化并行的时代,由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社会支持与传统的个体生活相结合,重塑着个体的生命历程和社会认知。但信息与传播新技术在为个体赋能的同时,也带来了鲜明的代际数字鸿沟。在老龄化社会,如何让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为每个年龄段的人群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制度化框架,让所有人都可以创造、访问、利用和共享信息和知识,成为建设以人为本、包容发展的信息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老龄化社会的数字鸿沟

  老年群体经常与贫困、残疾、衰弱或孤独等词汇联系在一起,而且往往面临被社会排斥的窘境。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为老年群体提供了改善生活质量的可能性。在信息时代,老年人可以通过使用数字技术来降低抑郁感、孤独感和压力,还可以提升独立性和成长感。即使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人群而言,信息与传播新技术也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关系,提高社会参与度。

  但在现实中,老年人不仅在技术使用层面落后于其他年龄段人群,在媒体和社会认知之中也常常被“遗忘”。他们不是广告商青睐的对象,在媒体中出现的比例也较低。这种情况在新兴媒体中更甚,因为智能媒体、社交媒体这些新鲜的媒介方式,总是被视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

  可见,信息与传播新技术在拓展个体机会的同时,又形成了新的鸿沟,老年群体面临巨大的数字鸿沟。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指出,老年人要比年轻人更容易被排斥在互联网络之外。在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在2019年末达到了2.54亿,占总人口的18.1%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报告显示,截至20203月,60岁及以上的网民人口仅占总体网民(9.04亿)的6.7%,相比之下,40岁以下的网民比例高达六成②。而与之相对,相关数据也显示,老年群体是增长最迅猛的网民群体之一。2001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仅为0.7%,这一比例在最近20年间增长至6.7%

  年龄并非技术获取的绝对障碍。部分老年人不仅已经开始使用新媒体,有些还高度参与其中,甚至成为网红。实证数据也已经表明,老年人在技术采用方面虽然晚于年轻人,但他们仍然有能力去适应技术的更迭和未来的信息社会,而且必须去适应。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一些老年人因为无法或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而带来的诸多问题已经暴露。因此,尽可能地让老年人进入信息社会之中,不仅有利于老年群体生活的丰富,也是履行社会责任、适应老龄化社会发展的应有举措。

 

  老年群体使用新媒体的五大障碍

  1.成本和经济问题。造成数字鸿沟的一个首要原因是成本问题。大部分老年人依靠养老金生活,会有严格的预算控制。老年人的计算机拥有量和互联网使用率都是所有年龄段中最低的。全球65岁及以上的网民仅占所有网民的7%,占比倒数第二的是55-64岁的网民(10%)③。虽然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地方(例如公共图书馆)提供免费上网服务,但老年人并不是这类服务的主要对象。

  2.衰老和认知障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群体的寿命延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类身体的衰老和认知的退化是必然趋势。特别是视觉功能退化,老年人的视力、色彩感知和对比度认知不断下降,导致他们难以适应读屏时代的传播环境。与此同时,老年人的反应力、运动协调力也在下降,于是他们在使用键盘、鼠标、触摸屏幕时会更加困难。而认知能力、记忆力和感知力都是掌握新技能、获得信息以及适应交互式传播环境的必要条件。

  3.新媒体使用技能缺失。当前,不少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从未有在教育或工作时使用互联网的经验,有些甚至没有识字能力。这些经验和能力的缺失使其在学习新媒体使用技能时困难重重。另外,一些已经退休的老年人在学习新媒体使用技能时,也时常受到歧视和排斥。

  4.缺少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动力。在现实生活中,部分老年人不使用新媒体的原因是他们认为这些技术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因而缺少动力去了解这些媒体。有些老年人甚至还会因为终端界面设计不友好,或因为弹窗而反感上网,那些拒绝使用新媒体的老年人尚未意识到新媒体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因此,向老年人解释各类媒介和平台的异同是非常必要的。而在日常生活中,新媒体已经成为老年人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使用新媒体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向老人提供信息素养的教学支持是必要的。

  5.注重个人隐私和信息安全。担心身份盗用、财产安全而不愿意在网上提供信息是国内外老年群体拒绝新媒体的重要原因。与年轻一代相比,老年人缺乏足够的数字素养,对于网络世界的隐私披露和信息安全往往心存恐惧,导致其进入新媒体空间存在一定的困难。

 

  数字赋能,提升老年群体的媒介生活质量

  1.理解现实需求,加快适老化媒介创新。通过分析老年人和年轻人在上网和使用社交媒体方面的差异,可以看到适老化媒介的匮乏。年轻人上网往往是出于工作、学习、娱乐的目的,但老年人上网主要是为了与亲友保持联系、获取有关个人兴趣信息、健康信息和时事新闻。老年人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更少,主要通过这种方式与他人互动、查看家庭照片。总结而言,老年人使用新兴媒介技术不是为了娱乐。④这些差异表现出老年人在使用技术过程时的自我取舍。例如也有研究发现,一些老年人不会仅仅因为要与家人联系而使用社交媒体,因为学习的成本过高,他们会把电话作为替代的沟通方式。换言之,当前不少社交媒体的设计多数是为年轻人设计的,对老人的具体需求考虑较少。

  可见,仅仅提升老年人的数字技能并不能真正缩小数字鸿沟。要从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入手,创造适老化的媒介样态。互联网的某些信息服务也可以仿照电视的操作原理和传播逻辑,例如在现有网页中增设老年网民入口或声控功能,直接省去老人学习文字输入和操作系统的繁琐。

  未来,银发族的选择范围会更加广泛。市场上已经出现一些新兴智能设备,能够用来实时收集信息,以监测、评估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认知和感觉表现、身体活动能力、居住状况、社交联系及其个人追求。未来,新媒体可以植入更多适老化的智能技术,让老年人能够更好地应对衰老的过程,使之拥有更加健康、独立和积极的媒介生活。

  2.缩小能力鸿沟,提升老年群体的“技术自我效能感”。早期的数字鸿沟研究集中于互联网,将技术的获得视为个体之间差距出现的关键要素。后来的学者批评,这种区分过于简单,因为互联网的使用还与其他因素相关。相关研究的重点转向数字技能的获得,也叫作“二级数字鸿沟”或“能力鸿沟”,与“技术自我效能感”这个概念相关。简单来说,“技术自我效能感”关系到数字技能方面的差距以及使用新技术的信念,这些会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和面对技术时的焦虑程度⑤。

  首先,老年人对技术的态度和年轻人不同,他们多从大众媒体、亲友和专业人士那里获得外部信息,从自己的早年经历来获得内部信息,然后形成态度。老年人是否决定采用以及选择采用何种技术,会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外部信息的说服效果取决于三个方面:即老年人如何看待技术的效用,也就是技术与其生活的相关性;可信度,即信源的可信性;信息的强制性程度⑥。社会可以综合考虑老年人的现实需求,同时结合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来改变他们对某一技术的态度。其次,改变老年人对技术的认识,老年人多数只熟悉媒介的部分功能。例如,大部分老人都知道手机可以用来打电话、发短信、照相,但可能没有尝试过其他功能。改进媒介技术和界面,让硬件设备对老年人更加友好,能够有效帮助老年人学习新的媒介功能。

  3.加大社会支持,改变老年群体的刻板印象。数字素养是通过经验而习得的,但有些老年人根本不愿意尝试使用,更难以得到经验。还有一些老年人因受到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缺乏自信,直接影响其学习技术的信心。特别是一些媒体对老年人刻板印象的呈现,经常将老年人和病痛、孤寡、依赖等形象联系起来,长期沉浸在这种媒体环境中的老年人会渐失信心,对自己能否掌握新技术产生怀疑⑦。

  社会支持能够帮助老人增强数字技能、获得数字经验。这些支持一般来自年轻的家庭成员。那些能够得到家庭支持的老年人不太会对技术产生焦虑,因为他们已经对某些技术有了亲身经验。另外,社区层面也可以提供一些帮助,例如老年大学或图书馆,都提供了教授数字技能的环境。这些社会支持还能够进一步鼓励老人参与新兴媒体,例如拥有自己的微博、公众号,老人也能在网络空间发表意见、参与讨论,通过自我表达来重塑老年形象。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