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老年大学的向农性建设
作者:   来源: 社科院网站  2021-06-07


  伴随着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2021年开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征程。在这一背景下,提出以加强老年大学向农性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我国农村地区老年群体高质量精神文化产品的供给,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农村老年人是我国老年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老年人物质生活得到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强烈。满足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既是提升他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一、前言

  《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2019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年龄人口规模达2.54亿,占比为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规模达1.76亿,占比为12.6%。根据国家统计局的预测,到2050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年龄人口占比将达36.5[2],这就意味着每10位人口中有超过3位为老年人。然而,当前我国包括远程教育在内的老年教育老龄学员共有1300万余人,仅占60周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5%左右[3]。可见,我国老年教育供给远未能满足适龄人口的需求。

  老年大学是我国开展老年教育与终身教育的重要载体。我国老年大学从最初定位于服务城市离退休干部为主的少数群体,发展到今天,成为以服务城市老年人为主的重要场所。在国际上,老年大学也被称为第三年龄大学(UniversityoftheThirdAge,简称“U3A”)。与普通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主要作为第一年龄、第二年龄的职前职后教育,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与专门人才不同的是,老年大学是实现老年人从老有所养到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重要场所[4],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城市化取向

  我国老年大学在成立之初主要服务城市离退休干部,尽管在后续发展过程中,其服务群体扩展到符合相关年龄、身体要求且有学习需求的老年人群体,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城市化取向,主要表现为:

  1.选址主要在城市

  我国现代意义的老年大学发源于城市,特别是受制于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经济社会发展以城市为主等因素影响,选址基本在城市中心。近年来,伴随着老年大学办学体制改革与“下沉”,老年大学由省、市层面创办延伸至区、街道创办,老年大学的数量及所能提供的学位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农村地区的老年大学依旧稀少。调查显示,受制于政府老年大学建设以城市为中心的传统思维,以及经费、场所等基本条件的限制,我国街道、社区以及一些农村的老年学校形同虚设。[5]可以说,当下我国老年大学在选址方面依旧未改变其“城市性”的特点。

  2.学习群体主要面向城市老年人

  首先,受地缘、交通等因素影响,我国老年大学学生群体基本来源于城市常住人口。这种受制于公共产品供给地域范围限制所形成的选择,是对潜在学习需求群体的一种“被动排除”。其次,目前我国老年教育规模依旧偏小,其中教学更为系统、且有固定场所及相应师资、课程的老年大学更是老年教育中的“少数”,老年大学在名义上成为一种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精英式”教育,其课程、教学方式等对学习者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要求,在老年人群体中处于高位。然而,我国农村地区人口的整体受教育程度低于城市地区,其中农村老年人的整体受教育程度又在农村地区人口中处于更低位,这导致老年大学以生源的文化素质为重要标准选择学员时,对农村老年人进行了“主动排除”。最后,我国城市老年人群体整体的经济水平远高于农村老年人群体,且还拥有更好的医疗保障条件、更多的闲暇时间等,这些优势使得城市老年人群体相较于农村老年人群体更能获得老年教育或入读老年大学的机会。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进行分析,老年大学所带给人的体验和收获更多的是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求,而老年群体中这种需求的群体更多的是集中在城市地区的老年人群体中。

  3.课程内容主要来源于服务城市生活

  “课程是承载老年大学发展目标与使命的核心载体,适切的课程对于提升老年人学习兴趣与动机至关重要,是老年大学质量维持与永葆生命力的关键要素。”[6]老年大学课程的适切性是课程在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需求之间的一种平衡调适。当前,我国老年大学的课程主要归为艺术类(音乐、美术、戏剧、摄影等)、体育类、家政类、语言类、旅游文化类、中医养生类、诗词古典文学类等。这些课程是城市社会生活的反映,是所面向的学习者群体需求的集中体现,而最终指向服务城市生活需要。课程是稳定性与动态性的集成,课程的动态性或者变革主要取决于其所面向的群体。当前,我国老年大学拥有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是路径依赖的反映。路径依赖理论揭示,初始体制形成的惯性,会强化与固定现存的制度,并阻碍变革。[7]为此,只有让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变革,才能打破这种路径依赖或固化的平衡。否则,这种固化的平衡或稳定,只会进一步强化课程设置的城市取向,将农村这一生活生态中的课程元素先天性地“排斥”在外。而这种与城市老年人需求相适切的课程内容,对农村老年人则变得不适切。不适切的课程内容,将农村老年人“主动”与“被动”地“排除”在老年大学之外。

  4.教育管理主要面向城市生活

  老年大学的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模式等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依赖,更适合于城市老年人,而对农村老年人则产生了“技术壁垒”;老年大学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主要参考城市生活时间进行设计,与传统农耕社会下的生活时间显得不协调,这也迫使农村老年人“被动放弃”等。

  可以说,围绕老年大学建设的系列制度与机制设计,对学习者群体进行“筛选”,其中城市老年人群体成为主要“胜出者”,在某种意义上我国老年大学成为了“城市老年人的大学”或“在城市的老年大学”。

 

  三、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内涵与意义

  受制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完备、信息技术建设薄弱、学习者素质偏低等原因,我国农村老年对老年大学的参与率极低。[8]这种参与率极低,表面上存在主观意愿的“不愿”,而实质则是在资源获取条件与途径上的“不能”。《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省、市两级老年大学在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要在办学模式示范、教学业务指导、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对区域内老年教育发挥带动和引领作用,将老年大学聚集的教育资源向基层和社区辐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加快发展城乡社区老年教育”。在上述背景下,老年大学应该把功能延伸到农村,以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适应农村老年群体的教育活动[9]。为此,提出推动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就有其现实需求,其内涵与意义如下:

  (一)内涵

  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是指,依据我国农村地区地理条件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办学模式开办老年大学,并在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学内容等方面,依据农村生活和农村老年人群体发展需求的特点,进行精准设计。

  (二)意义

  第一,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是实现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老年大学主要建于城市、主要招收城市常住老年群体,而占据老年人口较大比重的农村老年人口却极少获得老年大学入学机会,在这某种程度上是教育的起点不公平。按照罗尔斯的正义分配理论所强调的“合乎最少受惠者的最大利益”原则,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不仅应关注各方群体利益的获得,更应关注弱势群体利益的获得。相较于城市老年群体,农村老年群体在受教育程度、物质生活保障、文化资源获取等各领域均处于弱势地位,在我国老年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过程中,理应获得与城市老年群体相对应的老年教育资源。推动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实则就是在扭转传统老年大学建设的城市取向,让老年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老年群体,实现老年教育的公平发展。

  第二,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是推动老年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必然方向。首先,高质量的老年大学应回归应然的办学定位。老年大学办学主要面向老年、服务老年,促进老年老有所教,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由此可见,服务于部分群体的老年大学已偏离其办学定位。推动老年大学向农性发展,就是让老年大学的办学定位回归初心,坚守“面向所有老人、惠及所有老人”的价值取向。其次,当前我国老年大学在受众面、课程资源供给、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瓶颈,其解决需要突破现有发展路径,而向农性发展为其提供了可行性发展路径。如老年大学向农性发展,可以大幅度提升我国民众对老年大学或老年教育的科学认知,不仅有利于扩大老年大学的受众面,还能提升公众对老年教育的重视程度;根植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可以为老年大学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丰富的素材等。

  第三,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是我国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指出:“所有人,特别是处境困难者,无论性别、年龄、种族、族裔为何,无论是残疾人、移民还是土著居民。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年,都应有机会终身获得教育,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充分融入社会。”终身教育体系两端的完善是其难点,当前我国在幼有所育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但在老有所教方面,除了城市地区部分老年人能够获得相应教育资源之外,我国农村地区绝大多数老年人还未能获得相应教育资源。推动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就是将我国占据较大体量的农村老年人群体纳入终身教育体系,从老无所教实现老有所教,在实践层面践行终身教育的理念,大幅提升我国终身教育的覆盖面。“我国2亿多老人中,有近6成的农村老人,将其纳入终身学习体系,实现老年教育全面覆盖的愿景,是积极老龄化的客观要求。”[10]

  第四,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有利于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特别是脱贫攻坚战略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国农村经济落后的局面。然而,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我国农村的精神文明发展仍然与物质文明发展不同步、不匹配。将教育引入到农村老年人群体的闲暇生活中,有助于提升老年群体的精神文明水平。“只有将社会管理体系中最基层的广大老年人的需求满足好,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社会的‘文化养老’。”[11]与此同时,将乡土文化纳入农村老年大学的课程体系,在某种程度也推动了乡土文化的传扬,为农村精神文明发展注入“生长性资源”。

 

  四、我国老年大学建设向农性的可行性路径

  (一)强化农村老年大学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与资源供给

  尽管在《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国家层面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已有涉及加强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资源建设的表述,但当前的顶层制度设计仍然存在政策设计的针对性与具体性不足、政策目标模糊、政策执行力偏弱等特点。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城市取向已十分明显,农村地区老年大学建设的“缺位”已成为突出的公共政策问题,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资源的缺乏与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存在严重不匹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地区老年教育、老年大学建设纳入政府的议程,在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出明确与具体的发展目标、发展举措,并从组织建设、资金投入、场地划拨、办学体制创新等方面给予保障或支持。其中,针对农村老年大学建设数量的严重不足,政府应从财政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用于农村老年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同时,按照教育成本分担的受益原则、能力支付原则、成本原则,可以适度提高城市老年大学的收费,将更多发展经费补偿用于农村老年大学的建设。

  (二)因地制宜创新农村老年大学的办学模式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力量举办不同类型的老年教育机构,扩大老年教育资源”。对于农村老年大学的建设,也应在现有法规与政策体系下,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首先,有条件的地区可在集镇创办老年大学,在各自然村成立相应的教学部;条件较为不足的地区可在集镇创办县级老年大学分校,并在各自然村成立相应的教学班;条件较差的地区可在集镇创办县级老年大学教学部,在各自然村采取流动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其次,在各自然村成立的教学部、教学班,可与所在村的村民活动中心或地区养老院进行合作,共享场地、图书与信息化条件等资源,开展教学。再次,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发适合更多老年人线上学习的数字课程资源,开设空中老年大学。其中,对于无法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老年人,应定期组织志愿者进行指导;对于难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老年人,可以采取老年人结对学习或现场一对一送教上门的方式。最后,可以积极引入高校、企业、慈善组织等机构或组织建设(或者参与建设)公益性的农村老年大学[12]。其中,对于高校、企业建设的公益性农村老年大学,政府部门可以在经费、场地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具体的办学过程中,可以借鉴我国台湾省的经验,邀请学校教师、各行业企业专家、退休教师或有相关专长者加入老年教育师资团队或者组建老年志工服务队,为乡村老年大学提供志愿服务[13]。上述办学模式的采用,不是独立的或分离的,可以结合所在地区资源的特点综合运用。

  (三)创设适合农村老年大学的课程体系与教育教学管理方式

  对于农村老年大学建设而言,最核心的工作之一是设计适合农村生活特点与农民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老年大学主要集中在城市,其课程体系带有浓厚的城市取向。课程体系在符合学科发展逻辑的前提下,需要满足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可以说,城市取向的老年大学课程体系不完全适合农村老年大学。为此,结合“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和“老有所为”的老年人生活发展需求,参考《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所提倡涉及到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养生保健、心理健康、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家庭理财、闲暇生活、代际沟通、生命尊严等10个方面内容,并吸纳当前城市老年大学中适合农村老年大学的课程内容,整体设计符合农村生活特点、农民发展需求的农村老年大学课程体系。如闲暇生活方面可以开设地方传统戏曲、民歌等课程;职业技能方面可以开设民间手工艺等课程;针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较为普遍且大都由爷爷奶奶辈代养的现状,可以开设隔代教养的课程;针对部分农村老年人群体还存在较为严重的封建迷信观念,可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等课程,引导其正确认识生老病死等现象。此外,在农村老年大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方面,还应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安排、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工具运用等。

  (四)加强对农村地区老年大学建设工作的帮扶

  首先,在农村老年大学建设之初,可以输出城市地区老年大学优秀的管理经验、适宜农村老年人学习的课程资源等;其次,在农村老年大学开办过程中,可以建立城市地区老年大学与农村地区老年大学结对帮扶联盟,定期选派城市地区老年大学的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并在相关教学资源方面实现共享;最后,可以探索挂职或实习等方式,在城市地区的老年大学为农村老年大学培养优秀的管理人员。

  结语

  面向城市与农村、面向所有有需求的适宜群体,是我国老年大学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我国老年大学建设城市化取向严重,在农村地区或农民群体“缺位”的境况下,推动我国老年大学建设的向农性,不是追求老年大学建设从城市取向走向另一极端,而是在城市与农村、城市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之间取得一种基于公平旨意的平衡,也是我国老年教育、终身教育走向人本化的重要体现。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