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科技应关注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
作者: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6-17


  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迈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智能时代,社会基础设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场景都发生深刻改变。与此同时,我国的老龄人口不断增加,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最新公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亿,占总人口的18.7%。

  智能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社会养老服务的智慧化创新,各类技术应用场景为老年人带来丰富多彩的数字化生活,另一方面也使老年人面临着难以跨越的“数字鸿沟”。基于此,67日晚,在东南大学社会科学处的大力支持下,由东南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东南大学第二期新文科学术沙龙“智能科技与老年生活质量”在该校李文正图书馆举办,沙龙从跨学科的视角对这一新趋势下的新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洪岩璧主持沙龙。

  此次沙龙采用两位主讲人和六位与谈人相互对话的方式进行。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博士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马超分享了他对智能科技与老年生活质量的理解。他从经济学视角提出,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医保中对于缓解老年人医疗负担效果有限,过多的就医也并不会带来健康的显著提升。相较而言,把资源投在疾病发生之前更符合“价值医疗”的理念。所谓“上医治未病”。决定衰老的最重要因素,既非基因,也非医疗,而是行为,而这三点恰恰是智能科技管理身体的重要着力点。智能科技巨大的潜在价值,在于关注疾病发生之前,并在日常行为中给予指导和预警。因此,智能科技的发展对于老年人的健康福利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市人大社会建设领域咨询专家、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晶晶基于老年社会学视角,从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梳理了智能技术对老年生活质量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看,智能技术有助于老年人提高获取信息和服务的便捷度,促进社会交往,进而对提高老年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从消极的角度看,智能技术并不完全是“赋能”,技术实践所暗含的数字普遍主义产生了数字时代的新型社会排斥,技术设计中隐含的“老年想象”可能进一步强化公众对老年和衰老的消极认知。基于此,张晶晶认为,要充分认识到老年群体和衰老过程的多样化和异质性,智能科技助力老年生活质量的关键在于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中的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对话。

  围绕两位主讲人的发言,来自东南大学法学院、艺术学院、外国语学院和人文学院的与谈人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教育部—东南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执行主任、东南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樟林认为,智能科技尽管会促进老年人健康生活,但是,目前也存在老年人的权利需求会被模糊化、青年化,甚至于被次序化等问题。智能科技除了无法做到精准投放以外,还可能存在侵害老年人权益的危险。因此,未来既要让老年人自己决定智能科技的选择,成为使用智能科技的权利主体;同时,也要从立法层面预防智能科技对老年人的权利侵害,加强对老年人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的保护。

  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研究员范丽君指出,健康老龄化强调老年人在行动能力和社会功能上的健康,其实现有赖于健康关口前移和全人全程管理。智能科技的应用,在开展智慧健康监测、智能健康评估、个性化健康干预和精准健康服务等方面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是将传统被动就医转化为“主动健康”模式的关键赋能手段。但与此同时,智能科技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过分机器化是否会使医学的温度缺位、如何破除部门信息壁垒、如何保护隐私和尊重权利等等。在我国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过程之中,推动健康老龄化、发掘“银发经济”潜能,需要尊重价值医疗的规律,也需要“健康融入万策”的联防联动。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郑德东认为,在“健康中国”背景下,智慧建筑、智慧景观、智慧穿戴设施等一系列软硬件手段,无疑在老年生活质量保证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就目前而言,我国智能科技对于老年生活质量的助力不仅要关注全球老年人护理需求的共通性,更要重视东方老年人特殊的情感需求。智慧智能科技的产品设计升级更应关注“温度”,应以科技为媒。目前,我们还处于智慧科技的智能与半智能的过渡期阶段,不必太过科技恐慌,要相信正确的方向、合理的路径和准确的执行一定能带来辉煌的成果。

  “提升老年群体的科技产品用户体验任重而道远,不是把字体调大、图标放大就能解决的,需要跨学科研究,如心理学、行为科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等。”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俞韫烨提出,我国正在研制面向老年人的产品说明书标准。应多关注老年用户使用智能产品时的心理状态。可以借鉴相关领域的研究切入点。比如有研究表明,当人与AI合作进行创造性活动时,自我效能感、掌控感以及产出质量会有明显变化。类似的,老年人与智能产品交互时的心理状态、最终产出会有何特点?如何指导产品、用户手册的设计?此外,老年人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群体,“老年人”这个标签无法反映内部不同小群体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非常赞同张晶晶老师“多样化、异质化”的提法。

  江苏省卫生法学会青年委员会会长、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副教授程国斌从一个个人化的场景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一位老人出于自己的喜好和主动意愿,想要去过一种从健康科学以及我们的角度看来不健康或者存在着一定风险的生活,究竟应该怎么办?应时刻记住,将智能科技引入老龄照护的领域,最终目的是促进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所以老龄智能技术设计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应该是正确了解老年人在面对这个高速前行的世界时,想要追求的幸福生活究竟是什么。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能需要允许这个世界上存在着某种不那么先进的、与我们不同的生活空间,并且为其提供存在的保障,而不是用技术将所有人都拖在这辆飞速前进的快车之中。

  东南大学医学人文系讲师邹翔认为,我们期待科技增进老年福祉,但是科技多大程度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我们对智能产品的开发和设想又是否真正符合老年人的适老需求?在南京市某社区的调查显示,相比于人机互动的理性设想,老年人更渴望获得人际与情感互动,进而直接影响其对适老科技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老年人群体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以及在数字鸿沟面前不断适应的能动性。这提示我们,在未来智慧养老的设计中应更多纳入老年人的视角和声音,让科技赋能老年人更好掌握晚年生活。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吴心越认为,健康中国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两大国家战略让我们重新思考当代生命政治的图景,一系列新的治理技术正在诞生,从智能看护系统到健康和养老服务大数据,老年健康成为宏观层面的人口管理、福利设计与微观层面的身体监测、行为干预的接合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当数字化的管理在这些新的制度规划和技术设计中成为核心,我们应如何融入更多文化的、关系的想象,当健康与积极老龄化成为一种主导性的话语时,是否也会限制我们对于老年人身心状态更复杂、更幽微的理解。

  在此次学术沙龙中,来自东南大学各个院系的主讲人和与谈人汇集多学科的视角,展开了对智能科技与老年生活质量的深入交流,给与会师生带来很大启发。2020级郭秉文文科试验班本科生高如燕同学表示,不同学科的碰撞与融合产生了许多思想火花,也提供了不同观察问题的视角,老师们或是通过大数据分析,介绍打破我们惯性思维的社会现象,亦或进行田野调查,真实具体地呈现社会现状,这也让她真正感受到文科的魅力——容纳百川,共同奔涌。如何让老年人生活质量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得到保障,如何提高智能科技对老年人的友善性,这些问题都是老龄化和数字化时代亟待回答的重要命题,也期待未来更多学科的参与和交融。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