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民营医院“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作者:   来源: 老年周报  2016-07-28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不断满足老年人持续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已成为摆在各级政府面前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近年来,如皋市委、市政府立足独特的长寿之乡禀赋和医疗资源分布实际,积极探索社会办医新模式,大力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走“医养融合”发展之路。
 
  一、如皋民营医院“医养融合”发展的背景
 
  如皋民营医院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模式,既是对上级政策的积极回应,也有对区域市场需求的深刻把握,亦包含了对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辩证思考。
 
  一是上级鼓励发展。国家及我省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省民政厅、卫计委、财政厅、人社厅关于全面推进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江苏省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等文件,鼓励民营医院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在市场准入、要素保障、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二是现实需求巨大。如皋是国际自然医学会认定的世界第六大长寿乡,143万人口中现有百岁老人303名,总数居全国县(市)之首。如皋人口老龄化程度高,长寿“后备军”力量充足,90至99周岁老年人口1.09万人,80至89周岁老年人口6.79万人,60至79周岁老年人口30.9万人。随着高龄老人丧偶率上升、全失能半失能及患慢性病老人数量增加,家庭养老的经济和生活照料负担日益加重。对于逐渐增加的独居老人和“空巢老人”来说,生活照料和精神养老的问题更为突出。如皋三代同堂、四代同堂的家庭比例很大,加之家庭代际人口结构呈现“四二一”甚至“八四二一”型,“一子化”和“少孩化”使家庭赡养老人的功能弱化,亟需社会养老加以补充。
 
  三是自身发展需要。目前,如皋拥有养老床位11599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31.78张,但仍然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养老及医疗需求。如皋民营医院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模式,一方面回应了养老就医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也基于对医疗资源分布的现实考量。如皋乡镇医院于2001年改制后,经过十多年发展,民营医院固定资产已达改制前的10倍,医疗资源占据了全市“半壁江山”。以2014年数据为例,民营医院床位数、业务收入占比分别达64.11%、47.25%,医院间竞争日趋激烈。“医养融合”既是对家庭养老、公办养老机构的有力补充,也是民营医院实现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革新之举。
 
  二、如皋民营医院“医养融合”发展的现状
 
  目前,如皋民营医院中,探索“医养融合”发展模式并形成一定规模的主要有3家:博爱康复护理院、吴窑福康老年康复护理中心、丁堰福友养老服务中心。正在建设的有3家,处于前期准备阶段的有5家。“医养融合”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依托医疗资源,拓展养老(康复)服务。“医养融合”模式的优势更多体现在医疗资源的支撑作用上,它区别于一般养老院仅提供单纯的养老服务,不但免去了老人来回奔波之苦,也减轻了家庭养老的负担。上述几家机构虽名称不尽统一,但均以民营医院的医疗资源为依托,力求老有所养的同时,提供治未病、医疗、康复及临终关怀等服务,实现了功能的相对集中,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是发挥自身优势,彰显发展特色。上述几家机构在“医养融合”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发展各具特色。博爱康复护理院职能部门负责人、临床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均由博爱医院(二级乙等)本部业务骨干担任,康复师、临床护士和专职护理员均经过专业培训并取得上岗资格证书。吴窑福康老年康复护理中心发挥中医专科特长,积极开展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丁堰福友养老服务中心面对相距主城区较远的现实,主动面向农村市场,并根据老人治疗阶段、身体状况等提供相应服务。
 
  三、如皋民营医院“医养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医养融合”是新生事物,相关产业发展仍处于起始阶段,行业标准、运营模式、准入退出机制、医保报销等尚在探索之中。分析如皋“医养融合”发展现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政策激励效应发挥不够。现行体制下,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由卫计部门管理,医保由社保部门管理,分而治之的格局造成政策协同存在困难。同时,尽管医养融合是未来发展趋势,上级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各地缺少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政策落地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二是错位发展格局有待完善。总体来看,如皋老龄人口医疗养老服务市场潜力巨大,各家民营医院推行“医养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市场研究、功能定位、模式选择、人才储备等方面存在不足,与形成公办机构兜底、居养型机构吸引高端老年人群、专业康复护理院吸纳半失能全失能老人的格局,以及高中低档错位发展的状态仍有距离。
 
三是推动发展合力尚难形成。目前,城市居民尤其是高端人群对社会化养老及“医养融合”模式认同度较高,而农村家庭面对此种模式的费用,往往有着更多考量。同时,养儿防老等传统观点影响犹存,很多慢性病、半失能全失能老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另外,适应个性化的服务模式和重在盈利的商业模式存在明显冲突,不少人对民营机构从事“医养融合”服务抱有质疑和偏见。
 
  四、关于推动民营医院“医养融合”发展的思考
 
  化解上述问题,离不开社会各界的重视与扶持,要着力营造支持民营医院探索“医养融合”模式的良好氛围,促进养老服务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加强宣传,增进共识。“医养融合”处于医疗和养老的过渡地带,符合时代潮流与百姓需求,能够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受益。要通过报纸、电视、网络、手机等平台,大力宣传“医养融合”的先进理念,使大众认识到“医养融合”的优势及发展趋势,并逐步认可接受。能够自理的老人可以选择居家养老或入住普通养老院,而全失能、半失能、患病及处康复期的老人,则可以选择医养结合的机构。
 
  二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建立发改、民政、卫计、人社、财政等部门参与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协同制定相关实施细则,促进上级各项优惠政策尽快落地;建立统一完善的养老和医疗服务标准,规范医疗护理行为,保障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需求。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建立分梯次的老年护理保障经费支付体系,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加市场配置资源的机制,促进“医养融合”产业健康发展。
 
  三是完善政策,扶持发展。从土地供应、投融资、税费优惠、财政补贴、医保报销等方面,加大对社会资本“医养融合”发展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医养融合”机构,非营利项目用地实行划拨,营利性项目按照相关政策优先安排供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对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养融合机构建设减半征收。在建设经费、床位资助、运营补贴、医疗保险定点、人员晋升等方面给予和公立机构相同的待遇。探索将针对特定老年人的护理费用,通过包干等方式纳入医保报销范围。
 
四是培育人才,提供支撑。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是老年人获得高品质晚年生活质量的保证,人才队伍的形成有一定的培育周期,必须加紧筹划,避免人力资源成为制约“医养融合”产业发展的短板。一方面要引增量,鼓励医学院校开展老年医学护理和照护专业的学历教育,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养老服务业的人才年龄和知识结构。一方面要提存量,加强继续教育,在具有专业培训能力的大型养老机构建立养老护理员培训和实习基地,通过加大对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提升专业化水平。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