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2-2015年)
作者:   来源:   2016-06-27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建立起与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国办发〔2011〕60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2〕4号)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362.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3.2%,比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增加110万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我省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49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老年人口增长速度远远高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速,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截至2011年底,我省共有各级各类养老机构1644个,共有床位10.9万张,收养老人6.5万人,建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259个。
  近年来,我省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初步成效,但总体上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存在着发展不够平衡、规模档次不高、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必须进一步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大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推动”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强化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建立与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统筹城乡、适度普惠型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投入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导向,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形成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整体合力,推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
   2.突出重点,循序渐进。重点满足集中供养的“三无”老人、最低生活保障老人、高龄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和重度残疾老人等特殊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逐步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3.以人为本,和谐发展。充分尊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征,为老年人提供细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进一步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氛围,落实各项养老服务优惠政策,更好地维护老年人的权益。
  4.深化改革,统筹发展。改革传统城乡二元、救济型社会福利的模式,保障城乡居民公平享受养老服务。按照管办分离、政事政企分开的原则,统筹推进公办养老服务机构改革。统筹推进设施建设与机制建设,增强发展活力,确保养老机构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实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全覆盖,农村覆盖60%以上;全面推进城乡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完善城乡社会福利机构建设,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达到30张以上;全面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功能完善、覆盖城乡的适度普惠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主要任务。
   1.巩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
  (1)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立覆盖县(市、区)、乡镇(街道)和社区(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12年启动省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在吉林市本级及所辖城区试运行;2013年在9个市(州)和30%的县级城市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并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14年在60%以上的县级城市和40%的农村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络;2015年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达到60%以上。
   (2)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支撑体系。引导吸收社会各种服务资源和经济实体进入养老服务领域,重点开展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康复、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居家养老服务。2013年,开展社会组织进入居家养老服务领域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完善相关机制;2014年,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扶持社会各种服务资源和经济实体开展居家养老服务;2015年,在全省建设起居家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有效开展各类居家养老服务。
  (3)加强特殊群体的居家养老服务。针对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特点需求,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陪护、基本生活照料、特殊护理等服务。有条件的地方,探索采取政府购买和发放护理补贴等方式,为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服务。2013年,在长春、吉林和延边3个地区开展对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的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2014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全省各地全面铺开。
  (4)探索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不断改善老年人基本居住条件,实物配租优先面向已经登记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老年人家庭。2013年,结合城区住宅开发建设,在长春、吉林和通化地区探索建设规模适度、功能齐全,满足老年人集中居住的宜居社区。
   2.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
   (1)全面完成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2012年完成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站建设三年推进计划,实现全省覆盖。充分发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载体功能,全面掌握老年人服务信息,整合服务资源,组织为老服务活动,形成全方位、多样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品牌。
  (2)积极推动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建设。结合农村社区建设,依托建制村或有条件的自然屯建设居家养老服务大院,2012年至2014年每年建设1600个,2015年在全省建制村实现全覆盖。依托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室内外活动场所,组织开展为老服务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
  (3)大力推进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2012年,启动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试点,建设24个省级城乡老年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和50个市级城乡社区日间照料示范中心;2013年,扩大试点范围,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覆盖40%的城市社区和20%的农村社区;2014年,全面推进城乡老年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在长吉图地区率先实现城市全覆盖和农村覆盖40%以上;2015年,实现日间照料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50%以上的农村社区。
  3.统筹发展养老机构服务。
   (1)省级养老机构示范项目。以失能、半失能老人医疗康复为重点,建设吉林省老年医护院,设置床位450张;以养老服务、培训实训为重点,建设吉林省养老示范中心,设置床位850张,充分发挥省级养老服务机构的示范引领作用。
  (2)市级养老服务示范中心项目。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实现每个市(州)至少建有1所综合性的养老院或医护院。2012年和2013年分别启动新建和改扩建4所和8所市级养老机构,到“十二五”期末,市级养老机构新增床位6800张。
  (3)县级城市社会福利中心项目。通过新建和改扩建,实现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个综合性的城市社会福利中心。2012年新建和改扩建9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新增床位1800张;2013年新建和改扩建20个县级社会福利中心,新增床位4200张。鼓励和支持总人口超过100万的县(市)建设1所专业养老医护院;其他县(市)建设1所集供养、医疗康复、临终关怀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
  4)改造整合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发挥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在农村养老服务中的核心作用,在保证“五保”老人入住的基础上,改造一批具备收养条件和规模的农村社会福利服务中心,2013年重点改造145个,2015年改造面达到70%。
  (5)大力扶持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依照本地养老服务发展规划,坚持市场导向,以满足社会养老需求为目标,加大“民办公助”的扶持力度。到“十二五”期末,力争新建民办养老机构300个,新增床位3万张。
  4.加强养老服务队伍培训。
  按照《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加强养老队伍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满足养老护理员技能需求。到“十二五”期末,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90%以上,其中,中高级护理员、初级护理员分别占上岗护理员总数的30%和7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目标责任考核范围,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由民政、发展改革、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协调沟通,加强督促检查,鼓励社会各界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
  (二)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对养老机构建设和保障经费的投入,建立正常增长机制。采取公建民营、委托管理、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组织兴办公益性养老机构。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改进完善面向养老服务产业的金融服务,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积极探索采取直接补助或贴息的方式,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建设专业化的养老服务设施。
  (三)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实施《吉林省养老机构管理暂行办法》,建立养老服务准入、退出、监管制度,规范养老服务市场行为。制定和完善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的相关标准,大力推动养老服务标准化。加强养老服务行业协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养老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监管和评估,提高各级养老机构的服务管理能力。
  (四)落实扶持政策。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全面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吉政发〔2012〕4号)规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尤其是加大养老机构建设用地规划、土地划拨和有关税费减免政策。探索建立养老机构老年人意外伤害责任保险支持政策,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实施老年护理补贴、护理保险,增强老年人对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