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圆家门口养老梦,还得迈过几道坎
作者: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17-05-10

  记者近日了解到,深圳正在积极应对“老”问题,通过筹建85家日间照料中心、将日间照料中心配建标准由过去的300平方米调高至750平方米等举措,大力发展“家门口”的养老服务机构,让有需求的市民实现在家门口养老的梦想。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诗经》中歌咏父母的句子历经千年而不朽,是因为它们扣中了人们普遍的情感,让人每每读起就会产生共鸣。让渐渐老去的父母在家门口养老,是人们回报父母恩情的一种方式,也是城市居民的一种合理选择。
  对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来说,自己和配偶要上班,若让年事已高的父母呆在家中,一是不安全,二是生活缺乏照料,如果能让父母进入有膳食供应、娱乐活动、保健康复服务的日间照料中心则让人放心多了。这种家门口的日间照料中心,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是一种有力的保障。
  深圳大幅提升日间照料中心的配建标准,将标准面积上提了150%,这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深圳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动作,也释放出敬老爱老的政策善意。从另一方面说,深圳目前实行的新规是1万至2万人的新建和旧改社区按大于等于750平方米配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这个标准也不能算高。尤其是对一些老年人口相对集中的社区来说,按这一标准的底线配建的日间照料中心可能还会显得较为逼仄。
  其实,日间照料中心建起来了,和实现家门口养老梦还有一段距离。“养老”,重在颐养天年,重在生活质量。但有关资料显示,我国一些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定位存在偏差,本应是服务提供者和资源联结者,却变成了老年人管理者,体现在实际中就是管理和控制有余、服务和支持不足。
  圆人们在家门口养老的梦想,这些家门口的养老机构还有不少的坎要迈过去。一是专业知识技能的坎。不少老年人都会碰到一定的生理、心理难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如果缺乏专业知识技能,就很难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虽然中心可以在节假日接收义工、志愿者来照顾老年人,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通过提高待遇、畅通晋升通道等方式,为中心吸引并留住专业型服务人才是当务之急。二是服务内容的坎。总体而言我国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无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服务都还有不少短板,服务内容单一问题更为明显。一些中心没有考虑到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文艺娱乐设施也较为单调,再加上由于人才、设施等问题导致一些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学习无法开展,最后只能让位给棋牌游戏。多多响应老年人的发展需求和个性化需求,让服务内容能对上老年人“胃口”,是日间照料中心发展的必经之路。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除了深圳,国内还有很多城市开始积极迎接“银发浪潮”,大力发展家门口养老服务。及早梳理家门口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并想方设法去克服,家门口养老才能稳稳托起老年人的幸福生活。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