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养老样本三种幸福晚年
作者:   来源: 中国台州网  2019-10-10


  重阳节至,老龄化社会、“中国式”养老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

  老人过得是否舒心,有哪些兴趣爱好,平日里忙什么,有怎样的精神需求和生活期盼,如何享受晚年生活?带着这些问题,本报推出老年节特别策划,以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忙、老有所盼、老有所享为主题,记录当代台州老年人的多面生活。

  温岭市松门镇横门村筹资建的老年公寓,70多个房间已住满了老人。

  重阳节前夕,记者走进我市各地的社区、村居和养老机构,找到了三个颇具幸福感的老年生活样本。他们的经历,是当下社会养老现状的缩影,也是未来养老图景的雏形。

 

  居家养老:专业服务送进社区

  “你看,我们的老年食堂,清爽吧?”在临海市大洋街道大洋社区服务中心一楼,70岁的许尚明指着全透明式的厨房,厨具、食材码放整齐,小而温馨的餐厅里,六组桌椅被擦得干干净净。

  许尚明又指了指墙上张贴的“本周菜谱”介绍:“一般来说,每周二、四中午吃米饭,配一荤两素一汤,周一、三、五吃面食,有浇头面、大排面、水饺等等。这水饺呀,味道很不错,一人15个,管饱!小陈你要是尝过,回头还想吃。”

  大洋社区的食堂,原先由社区工作人员管理。多年来,每逢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工作人员会组织志愿者一起准备相应的节日美食,邀请社区里的老人前来免费享用。许尚明等热心老人,对小食堂都十分熟悉。

  社区工作人员胡大勇告诉记者,据最新统计,该社区5000多名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有800名左右,老龄人口占比达到15.6%;老年住户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其中,解决就餐问题呼声最高。

  去年年底,临海市引进知名养老服务组织上海长庚家庭服务有限公司,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专业化运营。今年年初,大洋社区的老年食堂实现了常态化开放。

  许尚明原以为,只有失能老人或困难老人可在食堂就餐,直至6月,听邻居说本社区60周岁以上住户都可报名,才和老伴一起到食堂一探究竟。

  “我们进来一看,搞得很不错嘛!下厨的小蔡把食堂和个人都打理得很整洁,管理员珊珊很耐心地给我们作介绍。”许尚明掏出手机,“大洋社区食堂就餐群”现有103人,“除了个别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请子女代订餐,大部分老人提早一天在群里说一声,小蔡就按人数备餐,这样不浪费粮食。”

  说起报名就餐的初衷,许尚明说,“想给老伴减轻家务负担”。“买菜、烧饭、洗碗,要花好几个小时。现在好了,碗也不用洗,吃了饭就可以回家午睡。”

  除了方便,许老还有意外收获。“以前家门一关,吃啥都没劲。特别是许多只剩一个的老人,你说他们多孤单啊。现在大伙有机会聊聊天,有的老人今天没胃口,吃不下几口,过来坐坐心情也舒畅许多。我的亲家其实也住同个小区,但位置相隔比较远,以前很少特地串门,现在吃饭天天能见着,就问问身体好不好,聊聊家常……”

  胡大勇介绍,社区里的乒乓球室、网球场、文化广场、音乐室、舞蹈排练厅等,每天都有老年人活动的身影,社区服务中心还配有健康服务室等,以前由十支志愿者服务队为老人提供医疗救助、便民服务等,现在由入驻机构带来更专业、更常态的养老服务。

  上海长庚家庭服务有限公司临海项目部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借鉴上海比较成熟的养老服务经验,为老人设计了16项服务内容,其中送餐、打扫卫生、理发、剪指甲等最受欢迎,心理舒缓、趣味课程等暂时未受到青睐。这些养老服务还在推广和完善阶段,接下来,我们将从‘从无到有’向‘从有到优’发展。”

 

  村居养老:“银龄互助”其乐融融

  80岁的江可立,2011年入住温岭市松门镇横门村老年公寓。除了宽敞的房间,便捷的服务,最让他津津乐道的,是公寓里“年轻的”帮助年长的,身体好的帮助行动困难的,基本实现了自治自理。

  在横门大桥通车以前,横门村还是一个偏远的海岛村。村中约1300人,60岁以上老人有300人左右,中青年以打渔为生,早出晚归,老人的生活起居大多无人照顾。

  回忆起2009年拍板决定斥资400多万元建老年公寓,村党支部书记陈方福大笑着说:“当时心里也没底,不确定村里是不是真有这么大的需求。这不邻村都在建吗,就我们村不搞,多没面子啊。”

  为了把老年公寓建好,村干部们跑了许多部门,从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争取了一些资金支持。2011年,公寓建成开放,共三栋三层楼,呈U字型,每层9个房间,除去活动室、康养室、食堂等,实际可入住房间有70多个,每个房间都配备床、衣橱、灶台、油烟机、抽水马桶和热水器等,入住者每户收取6000元作为押金,期间如无意外发生,老人“百年”以后6000元归还给后代,相当于免费长期入住。

  陈方福还记得,起初想住进老年公寓的人并不多,“公寓在小山坡上,刚建成时周边有些冷清,离小超市、卫生室、村老年协会所在的海岸边,步行距离有八九百米,老人们觉得不方便”。

  2011年,江可立的老伴已过世,儿子和女儿在温岭城区和松门镇,他独自居住。“孩子们也说过接我进城住,可那里我谁也不认识,多没意思啊。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作和家庭要管,都不容易。”他说,“我身体还好,生活能自理,住家里没问题。可有时我也害怕,一个人在家要是发生了什么意外,会不会过一星期都没人发现?住集体公寓,隔壁的总会常来张望,总会奇怪今天怎么没看见我吧?”

  抱着这样的想法,江可立成为第一批报名入住的老人。他清楚地记得,村里先安排80岁以上老人以及腿脚不便者入住一楼,其余人抓阄抽房间。“起初房间都没住满,现在报名的人很多,要按年龄排队,年长者优先入住。”

  老年公寓这几年的变化,江可立也感到吃惊。

  首先是老人最担忧的采买不便问题,入住不久便自然解决了。许多游商小贩了解到这里有生意可做,骑着电动三轮车到大院里叫卖。“卖菜、肉、水果、零食的,还有换煤气瓶的,天天来,早上有,下午也有,卖衣服、生活用品的,一段时间来一次。你听听,我们坐着聊天这工夫,一会儿有卖米卖面的,一会儿有回收废品的,热闹得很。”江老笑着说,“住二层三层的,有的还吊个篮子下来,付钱、拿菜、找钱,坐在家门口就搞定了。这么方便,你想不到吧。”

  其次是公寓管理和基本服务。公寓住户自发组织人员,把麻将桌、电视厅等公共资源管理起来,保洁也有专人负责;住户中有位老人会修电灯、抽水马桶等,村里便给他发工资,让他负责维修工作;住户中有两位会骑电动三轮车的,会帮忙接送身体不适的老人到卫生室看诊;江可立等热心老人,也常常义务为腿脚不便的老人跑腿代购、代办。

  2015年,该村雇本村妇女叶冬莲为老年公寓的炊事员,开通了就餐和送餐服务。“一天8元,吃中餐和晚餐两顿,味道很不错呢!”江可立老人说。

  “老人们住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闲暇活动也很多。男的喜欢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在大院的健身器材区、步道活动一下。妇女们三五个聚在一起编草帽、针织帽,一顶能赚五六元手工费,有专人来大院发材料、收成品。”陈方福说,最让他意外的是,有个别与儿女同住时家庭不和睦的老人,住进公寓后,子女越来越孝顺,“不住在一起,生活上的摩擦就减少了。老人们闲聊也会‘攀比’,谁家儿子常来看望,谁家儿媳又送了好吃的,子女们也好面子,都努力做得更好。”

 

  机构养老:观念转变未来可期

  “阿公,脚收一收。”88岁的邵福根坐在电动轮椅上,从大院一路无障碍开进电梯,上三楼出了电梯,匀速驶向房间,一路不忘提醒坐在走廊晒太阳的老人小心脚。

  邵福根是温岭人,16岁参军,曾是一名地下党交通员,1992年从黄岩市乡镇企业局退休,2013年住进位于椒江区洪家街道的安泰养老院。

  930日晚,他的儿子送来一枚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给邵福根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老人乐呵了好几天,一进门就自豪地向记者展示。

  老人的屋里,空调、电视、热水器、洗衣机、冰箱、电饭煲、微波炉等一应俱全,与纪念章摆放在一起的,还有他在老年趣味运动会上获奖的奖杯。

  邵福根夫妇行动自如,做饭、洗衣、打扫等皆可自理。选择住养老院,说起来还有些“叛逆”。

  “刚退休时家里常有客人来看望,我这人好清净,不喜欢交际。儿女们提过搬去同住,我不愿意。他们工作忙,早出晚归的,生活习惯也不同,我们去了怕添乱。”2005年前后,邵福根就携夫人在路桥和黄岩的养老院分别住过一段时间,后因不适应又住回家。

  2013713日,邵福根到安泰养老院看望一位老兵朋友,“我发现这里很不错啊,绿化好,房间宽敞明亮”。

  716日,邵福根就带着夫人一起来办入住,得知必须要儿女签字同意。“孩子们哪里肯啊,他们说家里有房子可住,他们有能力照顾,住养老院会被人说子孙不孝……”邵老回忆,“我记得那天雨下得很大,儿子从黄岩来接我回家,我说什么也不肯走,后来他没办法,只好签了字,过几天帮我把行李和生活用品运来,家具和电器也陆续置办齐了。”

  邵老当时一个固执的决定,两老在养老院里一住就是六年。看着他们生活怡然自得,儿女们逐渐放心了:“您当初选得对,我们将来老了也住养老院!”

  邵老见证了安泰养老院这些年的发展。“我刚来时,三楼房间基本都空着。2016年加装了电梯,后来又修了天桥,各栋楼之间方便往来,管理方面也越来越完善。现在房间基本上住满了,一共200多个老人,护工人数也增加了。”他总结道,“其实住养老院没什么不好的,人们的观念应该变一变,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才是将来的趋势。”

  安泰养老院院长谢丽亚告诉记者,她的团队从2012年开始与椒江洪家街道合作,以“公建民营”的形式运营养老院。

  2014年,该团队尝试“家院互融”,即通过评估确定独居无危险的老人,可住在家里,由工作人员送服务上门,包含送餐、洗衣、打扫、理发、代购药等,既能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又缓解了养老院床位紧张的压力。2016年,该团队探索“医养融合”,与市立医院、恩泽医院等多家医疗机构达成医养联盟合作关系,定期为老人提供基础检查,并为患病老人开通绿色通道。2018年,该团队整合资源,为洪家街道12个村的老人提供需求最迫切的集中送餐服务,解决了老人们的燃眉之急。

  机构养老,正朝着专业化、产业化、多元化的方向不断前进……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