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基金
养老基金投资应以资产配置为核心
作者:   来源: 搜狐  2017-05-23

  5月20日,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2017国际峰会在深圳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业界精英、专家学者、我国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重要代表、知名科研学术机构专家,以及众多外部顾问专家等来宾出席并参加本次国际峰会,共同讨论分享他们对全球养老金发展的观点。
  中国基金业协会钟蓉萨副会长发表主题为“穿越危机:养老基金投资的4个要点”的演讲。
  钟蓉萨副会长认为:养老基金投资的4个核心要点,首先是长期。应鼓励长期持有、长期投资、更重要的是长期考核。如果实行长钱短考核,是很难有好的收益的。第二点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锚定大类资产的配置范围及比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第三点重视权益投资对资产增值的作用,同时对权益投资予以一定限制。最后,应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年龄、预期寿命、风险承受能力等特征及养老基金的领取安排,包括生命周期等产品的特点,都是符合不同年龄的投资者进行投资的。
  以下为钟蓉萨讲话全文:
  各位嘉宾早上好,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这个国际峰会,50人论坛的会议,我一次都未缺席。非常高兴,今天我们讲养老金的投资。危机无法避免,但我们希望我们的养老金的投资能够穿越危机。如何穿越危机呢?我们想跟大家分享我们思考的4个要点,希望我们的养老金可以符合我所分析的这些要点。
  首先我介绍一下全球范围内养老基金投资的现状。我们认为,养老金投资应该以资产配置为核心。OECD国家养老金的投向主要分为股票、债券、现金和存款、另类资产4类,另类资产主要包括REITs、黄金基金、贷款、房地产、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和结构化产品等。长期来看,主要OECD国家的养老金投资均保持着较好的收益,尽管2008年金融危机时,养老金投资的业绩遭遇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重挫后很快开始反弹,大部分国家很快就回到了危机前的状态。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危机是“新常态”。08年之后,各个市场的联动、一致性越来越明显,各大市场交易联动、反应极快,影响不可割裂。近20年来,发生崩盘次数越来越多,卷入资金规模越来越大,有了互联网后,危机传导性会更大,从一次极端走向另一次极端的趋势极为明显。
  看完国外的投资,我们看一下国内的投资。社保是国家储备基金,从2001年开始投资,企业年金是从2006年开始的。去年也开始了基本养老金的投资,职业年金在逐步落地中,个人养老金渐行渐近。我们也在推动相关的政策。在此背景下,探寻我国养老基金投资的核心要点,对于养老基金的稳健运营、提升养老基金投资的专业能力,做好危机防控,至关重要。
  关于养老基金投资的4个核心要点,首先是长期。应鼓励长期持有、长期投资、更重要的是长期考核。如果实行长钱短考核,是很难有好的收益的。第二点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锚定大类资产的配置范围及比例,才能取得更好的效益。第三点重视权益投资对资产增值的作用,同时对权益投资予以一定限制。最后,应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年龄、预期寿命、风险承受能力等特征及养老基金的领取安排,包括生命周期等产品的特点,都是符合不同年龄的投资者进行投资的。
  细化来看,关于坚持长期,我们经常讲到,养老金投资是让老百姓享受到时间的复利。沃伦巴菲特说过,复利有点像从山上往下滚雪球,最开始雪球很小,但是往下滚的时间足够长,而且雪球黏得相当紧,最后雪球会很大很大。我们可以看到,过去52年,伯克希尔公司A股每股帐面价值年复合增长率19%,从19美元增长到172108美元,是第一年的9058倍。所以这三者环环相扣的,长期考核是长期投资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长期业绩优异鼓励长期持有。“长期性”是养老金的核心特征,脱离长期性,资产配置也失去意义。
  在国内,长期性投资的成功案例就是社保基金。中国的社保基金会坚持了长期投资、价值投资和责任投资的理念。过去16年,社保基金年化投资收益率是 8.4%,最近楼部长发布的最新数据中,过去三年的年均投资收益率是9.37%。社保基金作为国家社会保障储备基金,用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的补充、调剂,具备长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战略资产配置、年度战术资产配置和季度资产配置执行在内的资产配置体系。并采用中长期的考核机制以配合长期的资金属性和投资策略,每年进行考核,在组合层面综合评估一年业绩和三年业绩,看其是否超越相应的业绩基准,因此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其次,养老金负债端资金的长期性本身就是一种投资优势。如果负债端的资产足够稳定,并把时间的周期拉到足够长,比如20年,那么各类资产长期的投资表现明显更加稳定,并能有效消除市场短期波动对投资业绩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的收益特征更符合养老金的投资目标。
  第二点是以资产配置为核心,也就是锚定大类资产的配置范围及比例,通过投资多元化分散风险降低资产损失概率,获取长期的稳定收益,在时间的复利下实现资产增值。战略资产配置是长期投资的锚。战略资产配置,是投资者着眼于长期投资目标制定的资产配置,时间跨度可以长达5-10年,从整体上平衡风险管理和长期收益目标。锚为资产配置决策提供参照基准,避免过度悲观和过度乐观造成决策失误,在复杂市场环境中保持稳定的投资方向,在投资多元化环境下,有效管理基金整体风险。坚持好战略资产配置的原则,发挥长期资金的优势,结合战术资产配置对组合的优化,顺势而为,是养老金投资的关键,也是对管理人投资管理能力的核心考验。
  从全球养老金的投资来看,大家都是进行日益多元化的资产配置。北美市场的投资除公开市场的股票、债券,还投向REITs、房地产、PE等资产。欧洲的养老金目前正转向更加多元化的投资,低风险、有波动限制的多资产策略日益受到大家的欢迎。
  另外,我们想强调,也就是第三个要点,权益投资作用的发挥以及风险控制,是养老金投资获取长期回报的关键。因为个人养老金具有投资期限长,对流动性要求不高,风险承受能力较高的特征,所以可以利用资金的长期性投资配置于更多的权益类资产而获取更高的长期收益。短期来看,权益类投资波动较大,收益具有一定不确定性,但是从长期看,股票投资收益是高于债券投资的。
  公募基金到明年就是20年了,目前十八年来,公募基金权益投资业绩为16.52%,同期上证指数是7.5%,我们超过上证综指8.77个百分点,其实是很好的收益。但是老百姓,目前来看,好像并未享受到这么好的收益。因为销售渠道鼓励投资者买新基金,投资者也拿不住长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倡导税收递延,倡导基金公司的定期定投。如果考虑投资期限40年,投资银行存款,与投资股票基金相比,到期后收益相差100倍。所以我们希望强调权益投资在养老金投资中的重要性。
  海外养老金大量配置权益型资产。美国的第一支柱主要投资于特别政府债券,而体量更大的第二、第三支柱养老金主要投向资本市场,其中股票投资占比远高于债券投资。目前,养老金已成为美国股市中最主要的机构投资者之一,资产配置更加理性、长期。另一方面,养老资金的长期性对资本市场的稳定起了重要作用,资本市场的稳定性进而可以反哺养老金的投资,形成良性循环。截止2016年,49%的美国养老金投资于权益市场,截止2014年,43%的美国401(k)计划总体配置于股票型基金,截止2015年,37%的美国股市市值来自于缴费确定型计划和个人退休金计划资产。
  前天证监会刚发布了公募型养老基金的指引,将权益类的配置比例定为30%。Vanguard的目标日期基金将投资者退休十几年后的权益投资比例设定为30%。所以我们觉得,30%的比例虽然短期内有利于控制波动风险,但对投资者而言,长期来看是过低的。
  第四是希望有个妥善的投资安排。刚才外国的专家也说了,他们在2006年就设立了TDF产品,在此之前投资者要么过份保守,要么过份激进,都很难获得满意的收入。更合理的分布应该充分考虑投资者的年龄、预期寿命、风险承受能力等特征,引导投资者做出更合理的养老金资产配置。目标日期和目标风险产品实际上是在此情况下做的产品的安排。他们在1996年发明的,经过了十年运营,在2006年养老金改革法中,被美国的监管部门指定为默认模式(QDIA),在老百姓不敢选、基金太多的情况下,根据老百姓不同的年龄和风险承受能力,进行一站式解决方案。在香港、智利、英国这些地区也在逐渐推出默认模式。大家也能看到,目标日期、目标风险基金与养老金共发展。TDF发展20年来,年复合增长率超过40%,截止2016年末规模达8870亿美元,15年7630亿,在一年时间内增长了一千亿的规模。Fidelity的客户约有40%将其全部的年金资产放入TDF。目标日期基金、目标风险基金在私人养老金占比增加,推动养老金快速发展。昨天我们在北京有两天的培训。Vanguard、信安还有罗素的专家都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这两类产品是怎么去做的。
  所以说,短期危机不可怕,坚持投资很重要。2008年金融危机,401(k)计划投资者一如既往继续缴费,没有因为股市动荡而改弦更张。只有3.7%的投资者在2008年中从退休账户中提款,只有3%的人在2008年中停止缴费。绝大部分投资者在资产配置上没做变动,仅有不到1/7的投资者改变了资产配置。当时美国政府很担心,调查询问投资者是否需要政府接管个人账户的投资管理,但是87%的被调查投资者反对由政府接管个人账户的投资管理。2000-2002年熊市坚持参加养老金计划的员工,与投资于股市的投资者相比,亏损较小,恢复更快。
  美国有这样的做法,是我们可以借鉴的,我们希望推动税收递延、个人帐户、个人选择权,给大家提供一站式的解决方案,以帮助更多人解决养老的问题。我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这样,谢谢大家!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