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基金
个人税延养老金对资产管理行业的影响及其应对——资管行业迎接第三支柱的建议与思考
作者:   来源: 养老金融50人论坛  2019-09-30


  (一)要培育真正的长期投资能力

  第三支柱从根本上来讲是一个税收激励下的个人养老投资工具,因此最终比拼的是长期投资能力。与国外相比,我国金融行业真正的长期投资能力还有一定差距。银行此前主要以短期理财为主,这对于养老金来说是长钱短投,既不经济也无效率,显然并不适合养老金投资理念。基金行业是具有长期投资优势的,但是基金行业高度竞争,各种排名之下,较多以年度或三年为投资期限。保险业是典型的负债匹配资产管理,具有长期视角,但是相对于个人养老金来说,稍显保守。国内资管行业长期投资做得较好是全国社保基金,无论是考核机制还是投资理念等方面,都是明确的长期投资导向。因此,资管行业应该以第三支柱为契机,真正锤炼长期投资能力,才能充分发挥第三支柱养老金优势。另外,资管新规逐步落地,减少了不同资管产品的监管不一致现象,总体各个行业的资管业务政策约束趋同,并朝着去刚兑、净值化的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家机构必须真正加强投研能力。对于第三支柱而言,只有具备长期投资能力的机构,才能打造核心竞争力,为投资者实现良好回报。

 

  (二)要结合行业自身特点进行产品布局

  从海外来看,有些国家专设了养老金融产品,比如智利、澳大利亚。还有一些国家第三支柱可以投资于各类金融产品。在此过程中,市场也主动迎合养老金需求,进行了产品创新,并取得了较好发展,其中最典型的是目标日期基金。根据LIPPER和美国ICI数据,截至2017年底,全球目标日期基金总规模12410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目标日期基金规模最大,达到11160亿美元。但是各国国情和资本市场发展阶段不同,各个金融行业资源禀赋也不同,因此需要进行本土创新,而不能简单采取拿来主义。比如,美国最受个人养老金青睐的目标日期基金,对于存续期还有数十年以上的,权益类资产仓位普遍在80%以上,其逻辑是认为投资者可以承受较大波动。但是客观上美国股市长期呈现慢牛趋势,投资者持有三年内大概率上能够获得一定收益。而英国的nest中的目标日期基金,最开始就设置了较低的权益类仓位,待投资人对该产品具有一定认知能力和知识后,才提升仓位。相比较而言,我国资本市场仍不成熟,牛短熊长。如果运作初期同样设置较高权益仓位,一旦两三年都面临净值亏损,投资者容易失去信心而赎回,即便将来赚钱投资者也无缘分享,再次陷入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怪圈。因此,我国养老金融产品研发与布局,一定要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本土化改造,才能具备真正生命力。

 

  (三)养老金业务品牌建设是业务发展的重要支撑

  一是从资管行业来讲,核心竞争力是业绩和风控能力,从投资者角度来讲,业绩是选择产品和机构主要因素,而目前的业绩比拼相对短期,比如基金行业的年度排名。但是对于养老金融产品来讲,由于着眼于几十年跨度,可能短期内业绩分化不显著,同时短期业绩不能代表长期投资能力。在此情况下,投资者选择养老金管理机构时,更容易认同综合实力强、具备较好品牌形象的机构。因此养老金品牌建设在行业发展初期更为重要,也决定了本机构业务开拓的基础。更进一步,因为受传统因素影响,大部分老百姓认为养老金安全第一,愿意将养老资产以储蓄形式存在银行,承受通货膨胀的侵蚀,而不进行合理投资。因此资管行业养老金业务品牌建设在现阶段担负的重要使命就是唤醒国民投资养老意识。

 

  (四)要高度重视投资者教育和投顾培育

  养老金投资与其他投资存在最大不同在于投资者基础不同。其中以基金最为典型,一般来讲是因为具备了基金或者股票投资基本知识,才会成为基民。而个人养老金投资者则可能此前从未有过任何金融投资经历,只是因为在税收优惠政策下,参加了个人税延养老金而被动面临投资的问题。这类人群显然不具备金融投资基础,因此,一方面要重视对个人养老金参加者的投资者教育工作,另一方面还要培育专业投资顾问,为广大个人养老金参加者提供专业服务。事实上,美国ICI的调查表明,千禧一代首次投资共同基金年龄在23岁,渠道就是刚参加工作后雇主提供的401k等养老金计划。而这个年龄的参加者,其实并没有什么金融投资经验,其养老金投资决策主要依赖于单位提供或者个人的投资顾问。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