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投资理财渐成“养老新宠”
作者:   来源: 搜狐  2018-04-09

  中国有句老话“前头有,后头有,不如手里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养老理念也日趋多元化,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老人积极适应社会变迁,从“养儿防老”的被动养老转向投资理财主动养老。专家认为,老人理财市场空间潜力巨大,应该从供给侧主动为老人提供更加安全有保障的理财产品供选择,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养老领域的金融监管力度,防止老人卷入到非法集资、传销的漩涡当中。
  当前,理财养老已成为许多中国老人的选择,这些老年人大多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身体健康状况良好、知识水平较高,他们也因此成为不少商业银行“追逐”的客户。
  光大银行南昌分行营业部理财经理万女士介绍,当前,在购买理财产品的客户群体中,中老年人已成为主力,六十岁以上的人不在少数。
  “年轻人投资理念比较激进,且资金有限,偏向于炒股类理财,喜欢高风险高回报的。老年人投资比较稳健、谨慎,所以在银行买国债、基金的会比较多。”她说。
  虽然国债和基金是部分老年人的理财首选,但也有老人觉得,不动产投资更踏实。山东泰安市民赵桂莲,今年78岁,她和老伴商量后购置了一套小户型房产,她说:“我攒了几十年的工资,银行的利率实在太低,物价涨得又快,买个房子放在那里,最起码不会贬值,这让我不会觉得心慌。”
  “有钱就买咯,钱放在那里干什么呢?存定期的利率好低的。”在南昌市八一公园遛弯的胡大爷是南昌大学一下属单位的退休职工,他说自己只要手里有点富余的钱,就会去买点国债或者基金,但是也会留出一部分用来旅游。
  不论是想钱生钱,还是求个心里踏实,老人们选择理财的基础都是生活物质条件已有充分的保障。江西英雄乳业乳粉有限公司退休职工胡大妈更是主张“手里不留钱”,把钱全部都用于理财。“我们老两口每个月加起来的退休金有5000多元,遇见国债买国债,遇不到国债就买基金。”胡大妈对银行的诸多理财产品熟稔于心。
  相关研究发现,年纪越大,老年人的生活机能、认知能力、健康状态、家庭地位、社会角色越是容易出现负向变化,空巢老人家庭关系稀薄化,周边关系脆弱,特别容易陷入社会孤立。
  昔日的“一家之主”,日渐衰老,并不服老。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中间段的老人,虽然衣食无忧,但疾病依然是他们最为担心的事。
  “现在不敢生病啊!去看病,这个药不报销那个药不能全报,医生给你开,你就得吃。人上了年纪,一进医院就得住院,花销太大了。”从南昌供水公司退休的吴大妈一边压着腿一边说,“我今年已经78岁了,我一生病,就得拖累儿女,趁身体还行,脑子还算清楚,买点儿基金,万一真有什么事,少给儿女添负担了。”
  南昌昌北二小退休教师潘大妈有3个子女,他们虽然都在南昌本地工作,但平时工作忙回家少。“在南昌请一个护工要每月3800元,条件较好的养老院收费每月三千元。花销太大了,我想着能买点儿基金做好准备。到时候,别在钱上为难。”她说。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证券投资系教授李思敏建议,当前,老年人理财市场广阔,但供给侧乏力,金融市场有必要推出一些为老人量身定制的理财产品。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