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银行系”欲下场盘活潜在养老金,养老保险市场新一轮竞争将至
作者:   来源: 财经网  2021-08-27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第三支柱建设呼声渐起,行业内传闻已久的养老保险巨头“国民养老保险”终于露出冰山一角。

  近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披露,17家机构拟联合设立国民养老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民养老保险”),注册资金高达111.5亿,业务范围包括多项传统保险业务及新设立的商业养老管理业务。

  从此次披露的股东名单来看,国民养老保险将由银行系主导——以中、农、工、建、交“五大行”为首的10家银行的理财子公司共计持股68.6%,而一向热衷养老保险的传统险企反而鲜有参与,仅泰康人寿一家险企持股1.79%,位列股东之末。

  西南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胡秋明教授对财经网金融表示,股东构成复杂的国民养老保险可以通过增加供给主体的方式实现养老保险市场的资本多元化,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养老金市场,在老龄化日益严重的情况下推动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的发展。

 

  “银行系”入局第三支柱撬动养老资金流通

  国民养老保险作为一家险企,含“银”量却占据主导,在17家股东中,有10家为银行系理财子公司。而在这之前,“银行系”企业虽然也曾参与过养老相关的业务,但程度停留与保险公司合作利用渠道优势销售带有养老性质的保险产品,以及通过理财子公司销售养老理财产品。此次“银行系”冒着与旗下养老产品产生竞争的风险主动打破行业壁垒入股养老保险公司,意欲何为?

  从银行自身来看,中国社科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认为,设立国民养老保险有助于银行理财机构突破在长期产品设计上的瓶颈,撬动潜在的养老金市场,“银行短期理财已经成熟了,但设计长期产品一直缺乏动力,设计保证收益产品的经验也不足。这些产品其实已经与长期投资型保险很相似了。加之监管层对设立国民养老保险一事非常支持,对银行来说,较之通过各自的理财子公司去做养老产品,联合设立一家养老保险公司可能更能发展第三支柱产品。”

  另一方面,多位专家向财经网金融表示,监管层偏爱“银行系”进入养老保险行业,或是因为银行理财机构可以利用渠道优势盘活潜在的养老金,将“死”的储蓄转化为“活”的养老保险,推动商业养老第三支柱健康发展。

  据财经网金融了解,国内养老体系以“三支柱”为主——第一支柱是由政府强制实施的公共养老金计划,第二支柱是由企业与个人共同缴纳的职业养老金计划,第三支柱则是基于个人意愿的养老储蓄计划。

  目前,国内老龄化进程加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亿,占总人口比例18.7%。但在老龄人口增长、养老需求提升的同时,最能体现个人责任同时实现效益的第三支柱却仍处于起步阶段,其产品替代率低、同质化严重,市场资产规模较小。若要完善社会养老体系,发展第三支柱势在必行。

  “银行理财子公司的参与有助于将潜在居民的存款和理财转换为养老储备,应对老龄化问题。居民的储蓄需要一个形式上的、用途上的转变。”王向楠对财经网金融分析称:“中国养老第三支柱的发展很不够,我们设计的商业养老产品,比如说个税延递和前阵子的专属商业养老险的影响有限,这个时候作为潜在力量的储蓄和理财就需要快速地转化为养老型的产品。”

  胡秋明教授也认为,这是一种资本结构的调整,顺应了去年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的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多元是一种方向,未来第三支柱不单是由险企在推动,银行理财、储蓄,甚至证券投资基金都可以被引导为养老资产,进入养老金市场。

  而银行入局搅动养老资金池水,仍需打通各个支柱间的屏障以贯通资金承接渠道。在分析人士看来,此次披露的国民养老保险独有的“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虽尚未披露商业养老计划管理业务的细节和具体职能,但业内广泛猜测这项业务与商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建立有关。

  “还得看这个业务对应着什么样的职能,我觉得很可能对应着第三支柱由产品制转向账户制的大方向。如果这个转型完成,消费者购买的第三支柱养老保险都会放到一个专属的账户里面,这个账户就涉及到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和资产托管。还要看商业养老管理计划到底对应着什么样的职能,目前还不能确定。”胡秋明对财经网金融表示。

  王向楠对这项业务有着相似的看法,“商业养老计划管理可用于第三支柱对第一、第二支柱的承接,第三支柱的账户建立后可以打通第一、第二支柱的账户,利于资金流通。”

 

  国民养老保险仍需“精雕细琢”养老市场格局或生巨变

  由于养老体系建设涉及范围极其广阔,所以尽管国民养老保险注册资金高达111.5亿,背靠资金雄厚的银行、国资及金融机构,但业内仍旧有不少人对其未来的发展持观望态度。

  产品、企业、监管、受众各方交错纠缠,国民养老保险公司从规划建设到完善运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

  “目前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需要突破的困境是复杂的,既涉及政策层面的税收优惠,又涉及文化层面的消费者资产配置惯性,同时企业层面的产品设计。”胡秋明对财经网金融表示。

  除去上述复杂的原因外,17位发起人、且发起人旗下已有在售竞品的企业该如何运营,也是国民养老保险必须面对的难题。

  据公告披露,此前曾涉及保险或养老产品的工银理财、农银理财、中银理财、建信理财、交银理财各持有国民养老保险股份8.97%;中邮理财持股5.83%;信银理财、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持股比例均为4.48%;华夏理财持股2.69%;此外,泰康人寿持股1.79%

  股权分散,且多家股东旗下已有在售的养老产品,国民养老保险背后的各位“大佬”们该如何平衡利益冲突?

  王向楠指出,能否协调好各自集团内部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国民养老保险目前的难题之一,“这些银行理财子公司大多有自己的名义上的养老产品,那客户需不需要转移呢?得看各股东在资金运用以及发展保险产品的时候如何在自己集团内其他主体和国民养老保险公司之间侧重,如何协调利益冲突。”

  当然,面临挑战的绝不仅仅是尚在雏形阶段的国民养老保险。不论国民养老保险能否成功运营,养老保险行业平静的池面已经因为这块111.5亿的巨石的投入产生了层层涟漪。

  曾有多家金融机构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民养老保险极有可能依靠其雄厚的“股东团”对业内的其余9家养老保险公司造成冲击。公开资料显示,国民养老保险拟注册资金为111.5亿,业内其余9家养老保险公司的平均注册资金为35亿,注册资金最多的新华养老也仅为50亿,不达国民养老保险的二分之一。

  “冲击一定会有的。”王向楠表示,“三大支柱打通的时候,养老保险公司肯定得抢市场,国民养老保险有股东背景决定的优势,这是其一;个人和团体承保业务上的竞争是其二;三是公司成立以后,银行和保险公司之间的银保合作也会受到一定冲击;该公司在提供多项养老服务上也有潜力,这是其四。”

  同时,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国民养老保险的体量还难以对已在养老保险行业布局十余年的传统险企产生冲击,但它加入或许更能激发行业竞争力,是一个促使各养老保险公司更加积极地投入市场竞争和产品设计的契机。

  “国民养老保险的发起人说起来很吓人,中、农、工、建、交,注册资本是111.5亿。但是它会不会对市场中的其他的供给主体产生压倒性的优势?不见得。比如国寿,它涉及的资本是几万亿,还有平安,他们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是几十年积累的。”胡秋明表示:“金融市场的开放度和竞争度始终在增加。从经管和产业政策上说,我们不可能成立一家公司去垄断去业务。竞争是资源配置效益对于提升的一个最根本的最重要的一个保障,没有竞争就不可能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益。”

  对此,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及副总裁于志刚在2021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表示,新华人寿将持续关注国民养老保险的信息,相较“银行系”主导的国民养老保险,新华等一类传统险企仍旧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现在关于国民养老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还不多,我们会持续关注。在养老保险行业的竞争中新华还是有自己的优势,第一是我们的产品设计,第二是寿险的精算,第三是寿险的资管,这三个方面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