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其他
多位专家共同探讨老龄化趋势下养老金融升级路径
作者:   来源: 中国经营网  2021-11-15


  1110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中经未来承办的“2021卓越竞争力金融峰会”上,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以下简称“CAFF50)秘书长、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特聘教授董克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教授,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团险事业执行官兼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彭勃,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应邀出席会议,并围绕“老龄化趋势下的养老金融升级路径”共同展开讨论,旨在为国家、政府、企业、个人应对老龄化社会,加强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建言献策。

 

  董克用:老龄化社会后老人或将成为经济活力的一部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深,养老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董克用表示:“我们往往把老年人分两组,一组叫做活力老人,现在国际上来说通常以75岁为界限,低于75岁为活力老人。活力老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实现年轻时代的愿望。因为年轻的时候太忙,许多愿望没有能够实现,比如出去看看世界、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等。二是学习新事物,特别是适合老年人做的事情,如书法、文艺活动等。随着人均期望寿命的延长,活力老人的数量在增加,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如何满足这些活力老人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可能不再是负担,而可能成为促进社会活力、经济活力的源泉。”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过了活力老人阶段,到了8090岁,这时的需求就发生变化了,不再是以满足那些没有实现的愿望为主体了,而是怎么能够安度晚年,怎么能够减缓疾病发展,这个时候更多的需求就会转向医疗、康复、护理等这些方面,也包括一般的生活照理、心理安慰方面的需求。”董克用进一步表示。

  董克用教授还对养老金融概念进一步做出界定,第一,养老金金融,即养老金一旦出现了积累型的养老金,就要有金融介入,因为积累型的养老金要保值增值,这就是养老金金融。主要是讨论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中的问题,我们国家一二三支柱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进展。

  第二,养老服务金融。即除了国家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这些制度化的安排之外,还有一些非制度化的安排。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职的时候怎么通过其他渠道来积累养老财富。另一方面,是进入老龄的时候怎么慢慢地消费它。怎样设计好制度,来保证能够真正用好这笔钱,这就是养老服务金融。还有代际之间怎么办,如何解决传承问题,都属于这个领域。

  第三,养老产业金融。就是金融如何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需要一个养老产业来支持。为什么要讨论金融支持养老产业,也就是养老产业金融?因为在满足老年人需求这个领域可能会出现一些市场失灵的情况。研究发现,退休老人活得越久,也就是他退休的时间越长,他的收入水平相对于在职人员来讲是逐步降低的。世界各国都发现,退休金的增长速度一般赶不上在职人员的工资水平增长速度。老人是相对的低收入群体。而且老人不敢花这部分钱,因为他知道退休金就这些,而且自己积累的养老财富也慢慢减少。所以,老年人花起钱来就很谨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在产业政策扶持下,通过金融来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此外,董克用进一步指出这三个领域仍然存在很大改善的空间:“比如,在养老金体系中,我国的职业养老金和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都不够发达,也就是我们积累型的养老金都不够发达。以OECD(经合组织)的国家为例,OECD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据统计,OECD的这些国家第二支柱、第三支柱积累的养老金资产虽然有多有少,但平均水平相当于GDP40%,而按照相同口径,我国还不到4%,所以差距还是有的。这方面确实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陈秉正: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达九年来峰值

  会上,清华经管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秉正教授、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团险事业执行官兼健康险事业部总经理彭勃先生和中国经营报社副社长张岩铭女士共同揭晓了2021年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6.78,该指数达到九年来的最高水平。

  2021年中国老龄化占比达到13.5%,已属于老年型人口国家,并预计在2033年左右成为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与之相比,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却在不断下降,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8.52‰,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1.45‰。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与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导致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在过去十年不断增长,并于2020年接近20%,这意味着每名老年人需要约5名劳动人口抚养。

  目前,中国社会在养老保障方面呈现出“两高、两大、两低”的显著特征:人口老龄化态势高速化、高龄化;退休人口基数大、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化水平低、自我养老和社会化养老意识低。与持续增长的经济总量相比,我国在老龄人口保障体系建设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居民如何做好退休准备,政府和企业如何帮助缓解养老压力,成为近年来持续关注的话题。

  陈秉正表示,今年指数达到6.78这一新的高度,主要由于“退休准备充分度”以及“退休计划完善度”等方面较去年有大幅提升,中国居民对退休生活的信心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经济开始复苏,居民对于退休后拥有舒适的生活具有更强的自信。

  在谈及退休准备指数较高人群的画像,陈秉正教授表示该类人群具有已婚且家庭稳定、所处地区经济欠发达、高层岗位就业、生活收入充裕稳定、受教育水平高、生活习惯健康等特征。具体而言,女性受访者的退休准备指数略低于男性,但没有显著区别;全国各地区退休准备指数之间的差异变化较大,整体上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退休准备指数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工作特征方面,高层岗位就业的居民有较高的退休准备指数;工作收入方面,居民退休准备指数随个人和家庭收入的增长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退休准备指数增长不再明显。

 

  彭勃:保险行业可以充当养老产业生态圈中的连接者

  在老龄化加速到来的趋势下,彭勃从保险角度提到以下几个老年人的刚性需求:第一,居所的需求,适老化居所。老人对于居所和健康人、年轻人,包括儿童可能还有些区别。随着渐渐地老去,老人对于居所的需求可能会更专业一些,包括老年社区、养老机构,甚至一些康复机构、护理机构。第二,老人的服务需求。服务的需求不仅是医疗,也包括康复、护理、照顾,乃至于会有情感、精神上的需求。第三,养老金融方面的需求。要有财务安排,能够保证老人安享晚年。对于一些成功人士来讲,可能还有一些财产规划和代际传承的需求。

  彭勃认为,在这方面,政府和社会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从金融角度来讲,在养老金领域,国家建立并正在完善三支柱的养老金体系;在养老居所方面,政府陆续完善了养老建筑、养老设施设备的规范,推出了对于养老用地、新建改建养老项目的支持和优惠政策;在养老服务方面,民政、卫生、财政、税收等部门都推出了对养老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包括减免税负,对养老床位和养老服务提供各种补贴等。

  “从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产业金融的角度来看,可能我们欠缺得更多。现在大部分从事养老产业的企业是不盈利的,这方面需要从顶层设计上有一些支持,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努力和政策出台,相信养老金融应该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会有一个比较好的发展。”彭勃进一步表示。

  关于保险行业在养老产业生态圈里面能够承担的角色,彭勃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保险公司可以充当连接者。就是保险公司能很好地串起产业链里面的各方。养老产业涉及医疗康复、养老设备设施、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服务、护理服务等多方,保险公司与每一个领域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

  第二,保险公司可以做数据的分析者。保险公司拥有海量的、精确的客户财务、健康、家庭数据。例如健康险就掌握客户的体检情况、健康状况、就诊情况等数据,在合法合规,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设计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

  第三,保险公司是支付者。在整个产业链里面,这一环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大部分从事养老产业的企业是不盈利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几乎完全依靠老人个人支持。对比西方的经验,我们发现养老护理费用最重要的支付者不是储蓄,而是保险,例如日本的介护保险体系承担了全社会大部分的护理费用支出。

  第四,保险业可以作为养老产业的投资者。养老产业的门槛比较高,需要的资金量比较大,整个回报周期非常长,回报率相对较低。在这个背景下,保险业天然和养老产业有很好的契合。保险资金就是长期资金,保险资金不追求高收益,但是追求长期的、稳定的收益,尽量波动小的收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保险对于养老产业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它同时发挥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功能和资产管理功能,运用了保险公司精算、产品设计、客户服务和管理、风险管控等能力,可以从多方面提升项目水平。

  第五,在这个背景下,保险业有条件作为整个养老产业的整合者,设计、链接、整合、搭建完整的养老产业生态链。

 

  周瑾:未来保险在普惠养老金融领域凸显价值是必然趋势

  普华永道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保险金融行业属于金融服务行业,从金融和服务两个角度来谈,金融属性核心可能体现在养老金融产品这一方面,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可能有很多共通的地方,都是利用“复利原理”。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银行和基金的金融属性可能会更强一点。如果放到这几类金融机构当中来比较,保险公司有它自己的特点,它足够长期,保险在所有业态当中是最长期的,甚至是终身的陪伴,因为养老金的缴纳、投资和领取是贯穿到整个生命周期的旅程。所以它的长期优势,相比于银行、证券,或者信托能够更好地发挥,这是保险行业要重点发力的。”周瑾表示。

  在服务属性方面,周瑾说道,保险机构如果跟银行、基金,证券这几类机构相比,在服务方面也具有其自身特点。具体来说,银行是以个人银行账户为核心的一个体系,除了对于资金的掌控以外,未来在养老这一块,如果个人养老账户体系能够设立,可以做很多的养老账户的托管业务。

  周瑾认为,对于信托而言,其实本身也有很强的服务特性,虽然在中国过去这些年有点走偏了,但是现在信托行业在转型,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定位。现在我们看到很多创新,如养老信托、财富传承、税务筹划,这些都是从服务的角度在做。

  “再看保险,其实保险在某种程度上的服务属性是最强的。因为它能够作为支付端来影响养老金的使用,养老金领取最终都是购买商品和服务的,尤其在服务层面,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医药、健康、护理这些方面服务的采购比重是越来越高的,而保险作为支付端是可以顺畅地去链接这些服务的。当然,这些服务不一定是保险机构自己来提供,它可以通过对其他服务机构的资源整合,最后提供给客户的是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周瑾进一步表示。

  此外,周瑾认为,保险可以更多地提供普惠服务。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大的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基金和信托,都是定位中产阶层、高净值人群、富裕客群,这是大家认为最有商业价值的。而恰恰保险则一直更好地在践行普惠服务。最近这两年,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普惠保险,主要是在健康险领域,尤其是在报销型医疗险,在全国遍地开花,投保条件宽松,性价比很高,这本身是保险发挥其更大价值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养老金融里面,未来保险在普惠养老金融和养老保险领域,也能发挥出更大的价值。这有赖于产品的创新设计,还需要和当地政府机构及民政医保等的配合,还需要国家政策在税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配套,但是我相信,沿着这个方向,保险公司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普惠百姓,这也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周瑾说道。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