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休干休 > 动态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社会心态分析
作者:   来源: 中国军休网  2016-12-12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始终对这一特殊群体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定,大到安置办法、组织机构,小到生活补贴、医疗保障、乘车标准一应俱全。在我国的各类人群以及相应的社会保障工作中,其政策体系、组织机构、享受待遇等是最完整的。然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革的加剧、知识经济的莅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猛烈地撞击着人们的心扉。伴随着“双高期(即高年龄、高发病)”到来的广大军休干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复杂多变和躁动不安,他们中还或多或少存在不良的心态,具有影响社会稳定的潜在可能性,同时又极大地影响着许多重大举措的制定、出台和实施。因此,在政治待遇得以保证、生活待遇相对优厚、医疗待遇地方保障的背景下,对军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心态进行分析,具有保障军休干部身心健康、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政策决策依据等重大意义。 
 
  一、军休干部自身特性 
 
  对于军休干部这一特殊群体而言,他们有着区别与普通老年群体的特性:在身体状况方面,他们大多戎马一生,如今进入“双高”期,在生活与心理方面都需要悉心照顾;在生活方式方面,他们虽然离休退休在家,但仍然沿袭着军队的生活惯习,有着军人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人生境界方面,他们多是高职务级别的行政干部或技术干部,有过曾经挥斥方遒的戎马生涯,在回归社会后,仍然胸怀天下,心系国家;在政策措施方面,在《国防法》、《兵役法》的框架内,国家通过综合类、政治生活待遇类、接收安置类、住房保障类、服务管理类的政策制定与落实,为军休干部群体的生活提供了稳定的保障;在待遇落实方面,国家通过在各地设置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构,保障了军休干部各项待遇的落实,促进了军休群体在社会流动中的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在日常生活互动中,军休干部与军休机构形成了“休而不散”、“分而不散”的组织生活,分享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在大是大非面前,表现着清楚明晰的大局意识、刚毅果断的决断能力。 
 
  二、军休干部社会心态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军休干部社会心态总体是好的,是积极的、乐观的、健康的,但也存在个别军休干部无法很好调节自身心态的现象,概括地讲为“老军人与新市民的转变,老传统与新时尚不合拍,老观念与新思路不融合”的“新老”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 
  从纪律严明、秩序井然、生活节奏紧张充实、工作任务紧凑有序的部队生活转到悠闲自在的休养生息普通生活,老干部开始由“关注社会到更加关注自身---价值判断注重自我,由关注生活到更加关注生命---认知方式更加直观,由关注物质到更加关注精神—-需求层次明显提升到角色转换上”。而正是在这种转变中,一部分军休干部会感到空虚无助、慌张,自我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认为被需要感明显下降,尤其是处在社会高速飞转的现代社会,对网络技术的知识匮乏,对现代观念的无法接受,对社会现象的无法理解都导致了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突出。 
 
  2、精神关爱需求与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矛盾 
  “倦鸟知还”――这是一种令人心灵温热的自然现象,在人类的长期发展中也时刻存在这样的惯例。迎来迟暮之年的老干部们此时精神上亟待关怀,他们在奔波劳碌了大半辈子后,安定下来,精神空虚,更期待儿女承欢膝下,共享天伦之乐。想了解现代人的想法,想关心他们的生活境况,也希望儿女能陪在身边,聊聊天,说说话。然而由于家庭中的主要生产力转移到下一代,为了各自的生活、工作,许多家庭出现“空巢”现象,只有老人守着老宅。衣食住行方面都是自己张罗解决,若有老伴两人还能相互扶持,若只剩孤寡老人则只能一个人生活。另外思想观念的差异,出现“代沟”现象,年轻一辈对老干部的生活方式的不理解,对思想观念的不认同都极大挫伤两代人的交流沟通。 
 
  3、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 
  军休干部群体来源于士兵群体,是士兵群体中的先进代表与精英层。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回到地方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离休不离志、退休不褪色”,便是他们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减的军休干部,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显。这样,就使得这些老年人在志向与衰老之间形成了矛盾,有的人甚至还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和焦虑之中。 
 
  三、军休干部社会心态的影响因素 
 
  1、社会变革加剧。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部分社会成员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上产生了不稳定感,在生产环境、食品供给、社会治安等问题上产生了不安全感,而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容易让一些社会成员对公共权力产生不信任感。社会变革给广大军休干部带来的负面影响与冲击,这也是当今社会心态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即社会心态的多元化,这是客观的、必然的。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培育健康社会心态,努力克服消极社会心态。 
  2、再社会化受阻。一方面军休干部由于生理、心理都呈现下降趋势,整个状态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另一方面社会对包括军休干部在内的老年分子的再就业几乎是排斥的,导致军休干部的再社会化存在瓶颈和阻力。许多军休干部都愿意尝试一些能力范围允许的工作以实现再社会化,特别是部分刚退下来的低龄军休干部,身体健康,精力充沛,经验丰富,他们仍对国家的发展、改革带来的各方面变化十分关注,想为社会再作贡献,却苦于无所事事,或者遭到社会的排斥或不公平待遇,无法实现自我价值。 
  3、道德观念淡化。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上,充斥着各种利益关系,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侵蚀了人们心中最本真、最质朴的原思想,尤其是尊老敬老的思想逐渐弱化,90后小孩对尊老敬老的意识薄弱,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任意对老人大呼小叫,恶语相向,无视老人的苦口婆心,嫌弃老人的手艺等等。中年人则忙于工作,休闲娱乐,而无暇顾及家中老人,甚至在精神生活上都缺乏实质的关心和照顾。 
  4、体制存在弊端。军休工作已经走过了20多年的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了部队改革的顺利进行,基本沿用了部队干休所管理军休干部的模式,也导致了军休工作过份军队化的定位,助长了军休干部的部队优越情结。而在实践中,由于军休工作涉及面广,影响力大,既涉及政府的行政管理工作,又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既是特殊的社会保障,又是老龄工作的范畴,在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各级军休部门多是被动地完成上级下达的指令,工作推着走,往往存在单一性和简单化的倾向,出现重现象而轻本质,重“潮流”而轻规律,重局部而轻全局,重一时而轻长远等问题,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军休 干部的需求层次,也自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良好心态的形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小型化、养老结构多元化的新的社会形势下,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作为老年人队伍中的一支特殊群体,社会心态问题面临巨大考验,仍存在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问题,某些不良社会心态也削弱了军队离退休干部生活的质量。面对当今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国内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军休干部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我们必须重视军休干部社会心态的表现和调整,应该从心理调节入手,强化家庭养老功能,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心理卫生保健,消除精神空白,提高生活质量,使其尽快适应新角色的需求。因此,不管是国家政府、地方军休所、家庭社会还是军休个体,都应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为构建温馨和谐家园、创造美好幸福新生活而努力奋斗。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