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养老 > 动态
老年观察团:奔走体验“创新”养老
作者:   来源: 新民网  2016-07-25

  电动爬楼机、剪爱驿站、药膏代针耳穴保健法、专业照护“托老所”……眼下,在上海,这些“创新为老服务”项目,在不少社区,已成为深受老年人喜爱的“热门”服务。这些被称为“上海市创新为老服务大赛十佳”项目,是一群老年志愿者穿街走巷、四处奔波,在搜寻、体验、评判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的。
  这些老年志愿者,被称为“老年观察团”。
 
  电动爬楼机:从展馆走入家庭
 
  一次老年用品展会上,老年观察团员茅建平和伙伴儿丁寅看到了电动爬楼机,眼前顿时“一亮”。他俩当时就想,多层居民楼安装电梯难,行动不便的老人长期无法下楼,让这些老人下楼,这个机器还真能派上用场。于是,两个人仔细询问了机器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安全性,并亲自试坐。
  几天后,茅建平与丁寅又跟随该公司的技术人员,深入南浦大桥下的一个小区,实地察看一位居住在5楼的鲍老先生,坐着“爬楼机”下楼的情景。鲍老先生年已九旬,体重150斤,是位脑中风后遗症病人,每周须去医院输液两三次。以前每次上下楼,都由4个人抬着轮椅,在狭窄的楼道艰难而行,自从用了“爬楼机”后,每次上下楼,都能轻松搞定。
  茅建平与丁寅仔细观察了机器从安装到使用的全过程,还拍了视频和照片。经向使用者及家属了解,他们“总结”出“爬楼机”的几大特点:携带方便、组装简单、安全稳当,无前倾后倒现象,而且机器运行的速度也较快,上下楼单程只需10分钟。这个成果,让两位观察员兴奋不已,也让家属们非常企盼。
  回去后,茅建平与丁寅就写出了一份体验报告,将体验中的“满意”感受都写了进去。几轮投票中,“爬楼机”获得绝大多数评委的好评,轮轮胜出,轻松摘取了年度创新为老服务十佳项目桂冠。目前,“爬楼机”服务已在上海浦东、嘉定、崇明等区县逐步展开,政府还予以了公益补贴。
 
  专业照护:“私人定制”的服务
 
  刚接到体验“专业照护‘托老所’项目”时,观察员郝长龄很不以为然。
  不过,那天他与丁寅两人,一踏进位于南码头社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时,心中的“不以为然”,一下子就被消除了。
  只见整个日间照护中心就像一个大家庭,和谐、温馨。老人们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有的在锻炼、有的在游戏、有的在阅读、有的在做手工,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洒在老年人安详的脸上。
  据中心主任李传福介绍,所谓专业照护,就是向在家缺少照料、需要帮助的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康复康乐。李传福说,“托老”项目的创新之处,就是为老年人进行“私人定制”,开展个案康复服务。
  在李传福的介绍中,郝、丁两位观察员的三点感受自然而出:其一、温馨。中心就像个温暖的家,鞋子、枕头都排得整整齐齐,每人有专用寝具,卫生间,老人的脸上充满了笑容;其二、专业。中心有专人按摩,配置各色康复器械,洗澡有专门的坐浴器,连老年人上厕所都有记录,对病后障碍、行动不便的老人,就像一个“康复医院”;其三、亲民。对每位老人收费适中,适合普通市民消费水平。
  “专业照护‘托老所’项目,因其面向老年人的精准、到位的专业服务,获得评委包括工作人员的一致肯定,在决赛中毫无悬念地入选创新为老服务“十佳”项目。
  一年多后,郝长龄得到信息,类似南码头“专业照护‘托老所’项目”,已在静安、普陀及浦东新区的多个街道“复制”落户,惠及了更多有需求的老年人。
 
  剪爱驿站:让更多老人融入社区
 
  观察员田华开始接触“剪爱”项目,是从一位年轻人与他外婆的故事开始的。项目创始人汤彬的外婆因患失智症而去世。怀着对外婆的思念,喜欢美术的汤彬与他的伙伴们,从中国传统剪纸艺术上受到启发,设计了适合老年人(特别是失智老人)的新颖剪纸工艺品——剪纸冰箱贴。与一般剪纸不同的是,它上面是一层绒质的材料,下面是软磁,撕去软磁上的纸,就可贴到冰箱上。
  汤彬还辞去做了十多年的旅游工作,全身投入“剪爱”项目,成立了“剪爱(幸福)工坊”,还深入社区,为老年人讲解剪纸知识,传授剪纸的设计、剪艺技巧,开展“剪爱防失智手工剪纸”健康活动,受到老年人的欢迎。
  田华把“剪纸冰箱贴”的故事,讲给老年观察团的团员们听,得到了他们的赞许。讲着讲着,她又把这个故事讲到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为您服务”的节目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田华知道,不是自己的故事讲得好,而是每一个家庭都有老年人,因为现在与老年人相伴的东西太少了!
  或许,“剪爱项目”里包含了太多的情感色彩,在创新为老服务的最后决赛中,以名列第四的票数,进入“十佳”项目之列。
  后来,汤彬与他的伙伴在社区设立了一个个“剪爱驿站”,教授剪纸技艺,培训失智老人家属,开展公益宣传。因为剪纸的简易、艺术与惹人喜爱,更多的老年人走出了家庭,融入了社区,收获了友情,丰富了生活。
 
  体验创新:从压力转变成快乐
 
  2016年3月10日下午,上海第三届创新为老服务大赛的筹备工作正式启动,老年观察团的团员们又聚在了一起。
  曾经的大型企业计划管理者茅建平领队感慨万千,我们六十岁学吹打,两年多来,经受了许多困难与考验,但也获得了很多收获与感悟啊!一席话,打开了观察员们记忆的闸门。原科研管理工作者戚瑞芳抢着说,记得第一次写“体验报告”总是通不过,我心里确实打起了“退堂鼓”,后来我咬咬牙,用“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激励自己,终于写岀了合格的体验报告时,心里那股高兴劲就别提了,就像学生时代考试得了个第一名。
  老会计徐德耀说,“当时别人说我们与企业合作、上电台录音拿了多少多少钱时,我心里感到很委屈。但当自己参加体验的项目被评选为‘十佳’时,我感到自己还在为社会继续工作着,就觉得特别愉悦!”
  “参加了两届创新为老服务大赛的观察员志愿者工作,让我看到全社会都在为健全养老的社会化服务机制出力。我想我们就是通过自己的志愿者工作,在这个机制的链接上,再添上一个小小的扣子。”茅建平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此刻,新的大赛已经拉开帷幕。我们的老年观察团员们再一次跃跃欲试。大赛有一句口号:这一刻,为父母而创新!而茅建平与他的伙伴们却说,每一次,(我们)为自我价值的实现而自豪!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