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智慧养老 > 动态
孝行花城·跨越数字鸿沟 用科技帮老人提升幸福感
作者:   来源: :金羊网  2017-07-21

  为更好地关注互联网时代下,中国60岁以上老人数字化生存状态,以社会关爱帮助银发老人跟上时代。作为羊城晚报主办的“牵手父母·跨越数字鸿沟”报道下的延续和实践,由广州市妇联主办、广州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孝行花城·跨越数字鸿沟”系列课程已开课四期,受到广州老少街坊的一致认可。
  9月18日,广州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举办了一场小型座谈会,三位长期关注60岁以上老人生存状态以及社会关爱的专家,对近四个月的活动及报道,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据悉,今后“孝行花城·跨越数字鸿沟”还将囊括高校教师、专家学者共建“助老智库”,以理论指导实践,服务广州地区的更多老人。
 
  无论学与教都应转变观念
 
  作为羊城晚报智慧大数据报道的牵头人之一,张桂萍博士以羊晚春节指数蓝皮书为例,剖析了老年人在数字时代下缺乏精神关爱。
  “大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网络关键词均为长假、旅游、抢票等与年轻人有关的词语,几乎与老人群体无关。而保健品的购买指数和搜索指数的剧增,也侧面反映了子女对老人的关爱还停留在物质需求的层面。”张桂萍认为,对于当下的家庭来说,老人的“精神赡养”显得尤为重要,年轻人应注重孝道形式的转变,除了物质关爱更要注重对长辈的“精神赡养”。
  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于长江认为,中国“颐养天年”的说法,意思有点像人老了就等于废了,只能养着。“实际上国外根本没有‘养老’这一词,很多超市收银员都是老人。这需要中国老人改变思维,活到老学到老,不能认为自己已经没有用了。”于长江说。
  “其实中年人也有鸿沟,我现在都无法理解学生们的二次元世界。”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讲师邹智敏博士笑着说,事实上老年人的心理与年轻人并无差别,其需求、规律都是一样的。只是老人恰处于退休后的角色转变阶段,需要重新定位自我身份,因此当社会助其跟上时代时,切忌先入为主戴上有色眼镜。
 
  新科技应适应老人而改变
 
  座谈会上三位专家都认为,科技运用是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关键所在。“科技研发不断市场化、常态化,而老人则因科技被落下需要救助。这就需要公益补缺,但政府也不能大包大揽,这就需要我们划清市场与公益的界限。在科技进步的同时为老人研发相应的设备、衍生品,做出附带改变,这对即将进入老年社会的中国,具有市场细分意义。”于长江说。
  邹智敏也举了一个国外实验为例说明。“分给两组老人每人一盆花,一组人让老人自己照看,一组则说有护工打理。后来发现前者老人的身体健康更好。这说明了需要增加老年人的控制感。在技术上也可借鉴,如智能手机触屏的灵敏度排除老人的误操作。”
  邹智敏认为,利用科技手段更能挖掘老人的激情和能力,如美国福利院老人与巴西想学英文的孩子聊天,便是老人对社会反馈的案例。“我们的老人也可以玩直播,教年轻人各类技巧,当老年网红。”邹智敏说。
 
  教老人既是技术也是陪伴
 
  广州市妇女儿童社会服务中心副主任李嘉庆坦承,活动刚开展时十分忐忑。“我们第一次创新式地对老人提供技术服务没经验,心里也没底。但是工作开展后、羊晚报道后,我们微信公众号的粉丝剧增,老人纷纷打电话报名,如此多的反馈让我们看到了这个群体的需求,也敦促我们决心做透养老工作。”李嘉庆说。
  具体授课的黄淑婷老师说,自己的备课都是根据老人的需求不断探索,也在教学中不断改进出手机实时连接屏幕、粤语教学等新方法。课程普遍反馈如何?今年60多岁的学员陈姨笑着说,自己与丈夫最大的感受便是“想不到没有这么难”。“从未有这么浓厚的兴趣,丈夫第二天就爬白云山拍照做音乐相册。上了课后我记忆也好了,整个人都阳光了。”对此黄淑婷倍感欣慰,她说:“我时常思考我们做这些的目的何在。后来逐渐明白了,我们表面教的是技术,实际上教的是陪伴。”
  李嘉庆说,活动中也发现了广州的社工项目设计能力、服务相对北京、香港仍有差距,仍需提升。且要做好广州养老的“最后一公里”,还需大力培训社工和志愿者。“希望今后能更有效地建立起集政府、高校、媒体、社工、志愿者为一体的平台,共同为老人的生活推开一扇新窗。走进每个家庭润物细无声地推行孝道文化。”李嘉庆说。
 
  专家观点
 
  1、精神养老是社会的新问题
  张桂萍 羊城晚报智慧信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张桂萍说,有数据显示中国将在2020年迎来老龄化社会,每3至5个人就需要赡养一个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对于当下的家庭来说,老人的精神赡养显得更为重要。“老年人的安全需求也是一种基本需求,懂得数字技术运用、有参与感就可以证明自己的学习能力,自我否定就容易产生精神危机,被边缘化就会导致安全感缺失。而人类是‘身心一体’的,精神层面欠佳最终会影响身体健康。”张桂萍说。
  2、用科技打破两代人的隔阂
  于长江 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
  相比年轻人,老人在数字时代下也有着天然优势。除了充足的学习时间外,还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沉淀。“老人群体的阅历、精神财富在旧媒体上呈现,年轻人接触不到、不愿接触,这就是社会断裂。只有将老人的阅历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才能打通两代人的隔阂,做到数字化的传承。”于长江说。
  他举例,一个简单的电子家族相册就能让老人向子女讲述家族历史、过往岁月,不必高大上的形式便能将家族沉淀数字化。于长江认为,跨越数字鸿沟的实质是改造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因此他建议不能强推,而应制造条件挖掘老年群体的学习优势,激发起学习新事物的冲动。
  3、以技术实现老人幸福独立
  邹智敏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讲师
  “旧时中国家庭里,老人是家中的权威顶层,如今去等级化的时代下老人不再拥有控制感,这需要在情感上理顺。另一方面以往的老人生活与年轻人绑定,自我边界分不清,导致幸福感不强,这也需要老人有着独立的自我。而新科技正是帮助老年人实现自我幸福的手段。”邹智敏说。
  邹智敏认为,技术永远是把双刃剑,但是更应注重其积极的一面,在老人跨越数字鸿沟这一命题下,不能妖魔化技术。“现在媒体、商家都着眼的主力消费群不是老人,这也导致老人不自信。实际上老人学习新科技的真正障碍在于‘觉得难’,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帮助老人克服这一恐惧心理。”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